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人木叶

诗人木叶 篇一:《说“木叶”》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林庚()袅袅()陆厥()橘徕() 柳恽() 涔阳()征戍()橘颂()冉冉( )沈佺期() 无妨()陇首()寒砧()门栓() 得鱼忘筌( ) 桅杆()漂泊()疏朗()亭皋() 秋风袅袅( ) 窸窣()迢远()翩翩起舞( ) 灼灼其华(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 二、文本解读 1.文章基本结构及理解填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第1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 第2—3段: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 第4—6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 第7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2.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3.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4.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n)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 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