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导演兼编剧专访——冯小宁-菊及刀民族赢得战争.docVIP

《甲午大海战》导演兼编剧专访——冯小宁-菊及刀民族赢得战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甲午大海战》导演兼编剧专访——冯小宁-菊及刀民族赢得战争

《甲午大海战》导演兼编剧专访——冯小宁:菊及刀民族赢得战争关于甲午战争 你知道清朝为什么输 你可能不知道 1894,日本为什么赢? 这是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战争。 这还是一场从开战之初,就已注定结局的战争。 号称军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背后是一个外强中干、腐朽衰败的大清帝国。 而隔海相望的近邻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已经迅猛崛起,野心爆棚。 一八九四,农历甲午年,天干之甲属木,地支之午属火。 朽木遇战火,灰飞烟灭。 二十年前,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让很多观众熟悉了1894年黄海海面上弥漫的硝烟;二十年后的今天,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挟裹惨烈战史再现银幕——两部影视作品讲述同一段历史,导演和编剧也是同一人——冯小宁。在这位拍过《红河谷》、《举起手来》、《紫日》等一系列战争影片的导演看来,甲午之战,双方的胜负之道何在?历史遗留的问题何在? 体制·民主打垮了腐败 文史参考:二十年时间,两次拍摄关于甲午之战的影视作品,你看待这场战争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冯小宁:在拍《北洋水师》那个年代我研究史料,就很清楚地知道:甲午之败是必然的。从战略高度来讲,其实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这些大臣们,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海权”的重要。中国近代史上每一次挨打,敌人都来自海上。发展海军的急迫性,就连慈禧太后也意识到了,所以她同意花重金买洋人的军舰,建立清朝自己的现代化海军。这个架子已经搭起来了,而且拥有了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实力,为什么甲午年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应该说,清王朝输在腐败的体制上,输在没有与时俱进。战略方向虽然对路,可发展海军是需要长期坚持推进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 文史参考:对,关于晚清的体制腐败导致落后挨打,史学界多有论述。北洋舰队军费匮乏、装备落后,在和日本开战之前,就有很多细节预示了落败的命运,可根本原因还在体制上。 冯小宁:因为晚清的体制就是独裁,慈禧太后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大臣无论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得围着慈禧转。李鸿章是重视海军,希望推进改革,可是碰上慈禧要修颐和园,他能不同意吗?李鸿章要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必须要拉拢太后,要拍马屁。就算不是李鸿章,换了任何一个人在这种体制下,都得去挪用海军军费。相反,如果是在一个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相互制衡,就有可能避免少数人的专制之祸。 文史参考: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中国为什么输”,更需要思考“日本为什么赢”。 冯小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无论天皇掌握多少权力,都还有立宪体制来形成制约。所以说,当国家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里时,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同世界列强相抗衡的。还有日本人发动战争的决心很强大,清朝备战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人心理的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只是跟我们叫板,不敢真打——其实他们早就准备好开战了。 文史参考:现在有研究表明,在战前,日本海军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冯小宁:是的,日本人在打仗之前也在盘算,万一打败了怎么办。我在电影里也讲到了,日本人说我们已经做好战败的准备,大不了就是退守本土,承受清朝的强大报复。实在顶不住的话,天皇甚至准备退到北海道,这个战争预案是有的,最后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反而大获全胜。对日本来说,他就是赌,你以为我不敢打,我偏要狠狠地打。李鸿章的观念就是日本人会收敛,可以通过美、英、俄列强来给日本施压,因为列强都要维护远东利益。错了,甲午战争的教训就是,退让将导致更大的牺牲。甲午之战造成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终于走上全面的军国主义道路,直到二战,我们用三千五百万人的生命保卫国土,这个教训不可以随便忘掉。 细节·运气偏爱日本人 文史参考:我们从技战术细节来探讨一下甲午战争,在你看来,武器装备的差距,对胜负的影响有多大? 冯小宁:这个影响很大,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火炮数量、射速和炮弹质量,都落后于日本很多。应该说双方参战官兵都非常英勇,作为军人来说都尽职尽责了,那么战场上的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偏偏我们的“毫厘”差距太多。 文史参考:其实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很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火力的不足。 冯小宁:李鸿章当年买这两艘世界上第一流的战舰是对的,日军发射的炮弹近千发击中这两艘军舰,居然无一发穿透装甲。不过其他几艘被击沉的舰就不用提了,木质结构太多,这种东西两发燃烧弹打上去,自己就烧没了。 文史参考:交战双方的阵形排列也有问题。 冯小宁:日本的布阵确实优于清军,他们分成两个队打游击,等于把自己分成两个人打仗,充分发挥了日本战舰快速机动的优势,造成北洋舰队腹背受敌。你看吉野带着秋津洲,浪速带着高千穗,这四艘军舰总是集中火力打击北洋舰队的某一条船,实际上就是中国兵法理论中讲的,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打法。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