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情感语文教学三点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专情感语文教学三点论

中专情感语文教学三点论摘要: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和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本文以《淡淡的深情》为例,阐述了情感语文教学必须捕捉感情的切入点,设置情感冲突;选好情感的出发点,谱出一曲心灵之歌;把握情感的升华点,让写话成为课堂阅读情感场助推器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朗读;写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08-02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中专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情感资源,拓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淡淡的深情》(作者:常跃强,选自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6月第2版)正是一篇情感充盈的文章,全篇被一种不加修饰的感人挚情所萦绕,向世人娓娓述说人世间最为高尚的情怀。这是一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赞歌。“真”,真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母与子血浓于水的情缘;“善”,善在刻骨铭心的感动,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倡导的大善无言;“美”,美在岁月无痕,母爱无声,是温暖心灵的珍藏。 作为教师,面对此文,我们怎能忍心荒芜了学生的心田,不去触动学生的感情,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呢? 捕捉感情的切入点: 冲突,别样的母亲情怀 本文的母亲特别之处在于什么事都“淡淡”地对待儿子:淡淡的语气、淡淡的背影、淡淡的笑容、淡淡的神情……全然一副无所谓、不关心、冷漠、吝啬爱的样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母爱?这位母亲难道不爱他的儿子? 学生争相竞说:考上大学,父亲的喜悦溢于言表,到处炫耀,一醉方休。母亲表情冷淡,却在“暖暖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俗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多少爱凝聚在这一针一线中呢? 出门送行,母亲只走了三五步,便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留下一个葡萄架下淡淡的背影。却不免引人遐思,葡萄架下的背影究竟停留了多久,又偷偷洒下了母亲多少不为人知的眼泪。 婚后回家探亲,聊起陈年往事,母亲终于说起当年做的噩梦。满座皆笑,唯独儿子讶然。细细思量,有多少郁结于心的思念与牵挂,才会在噩梦中发泄痛哭到失声的地步。心细如发,担心儿子的慈母何曾有过一刻的安宁。至于那句悄悄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着的母亲,活得该多累啊!在这位母亲的内心,蕴藏着多么深刻的母爱,而她却不让自己的这种情感丝毫流露出来。隐藏极深的母爱终于丝丝缕缕浮出了水面。 母爱无声,需用心体会;母爱细节,需用心领悟。毫不张扬的母爱,包含了多少牵挂,包含了多少温情,就在这些看似平实朴素的语言文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平凡而有深意。 一堂课的问题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设置情感冲突,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 选好情感的生发点: 朗读,深藏的母亲情怀 朗读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割舍,教师应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并感情投入地朗读课文。 作者写母亲的“情”,为什么母亲对儿子总是表现得那么“淡淡”的呢?这缘于什么呢?原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儿子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的折磨,需要多少坚韧——这是平静的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笔者认为,此时,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我们心中涌起的感受。唯有配着音乐饱含深情地诵读这段话,学生才能感悟到母亲对儿子深藏于内心的爱。合卷深思,更会体会到这“淡淡”里面,母亲的爱更深,母亲的情更浓;细细咀嚼,更能在这“淡淡”之中,品味出情感中的苦涩与甘甜!作者没有刻意加工,没有绮词丽语,母亲平凡而朴实,普通而坚忍,含蓄而深沉,质朴内敛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荀子·大略》云:“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无强。”《淡淡的深情》一文正是对荀子的这一段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最朴素的恰是最动人的,无矫饰的才是最纯真的。所谓大音稀声,大味必淡。 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切乎声”,“读得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朗读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声煽情,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的意境,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同时用自己独特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对文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