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4)

在泥沙中崛起三门峡(连载4)(接上期) (二)黄河亮出“泥沙之剑”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警语,在100年后的黄河三门峡工程上应验了。 正当人们为“黄河清”而欢呼雀跃、为“三门湖”的碧波荡漾而流连陶醉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风平浪静、貌似温柔多情的水面之下,古老的黄河正凭借骨子里深藏的顽性积蓄着向征服者报复的力量,它要惩罚人类对它的轻慢和好大喜功——亮出的是杀伤力极强的“泥沙之剑”。 “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沙”。现代科技精确测出,黄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沙量为37公斤,支流最高含沙量达每立方米1700公斤——那已不是水,而是黏稠的砂浆。本来,这些泥沙要顺流而下,一部分滞留在下游河道中,一部分伴着激流奔入大海。但现在,三门峡大坝拦腰挡住了泥沙的去路,它们只好极不情愿地在水库中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泥沙在三门峡水库中聚拢着、裂变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集合成一股强大而又无比凶悍的力量。但表面上看,聚集的泥沙却没有震耳欲聋的咆哮、声色俱厉的发威,简直就是若无其事、不动声色。 黄河在示弱,这其实更可怕! 1961年2月9日,三门峡水库蓄水位达到332.58米。请记住这个“332.58米”的蓄水位,因为这个水位是三门峡水库大坝绝无仅有的历史最高水位。 本来,按照设计,三门峡蓄水位要达到340米。但只蓄到332.58米,便不得不戛然止步。原因很简单,即三门峡水库蓄水不过一年半(1960年9月~1962年3月)的时间,“淤积的泥沙”便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 ——15.3亿吨泥沙蜂拥而来,93%的泥沙“只进不出”,淤积在三门峡至潼关的峡谷中,“水库”变成了“泥库”。 ——自坝址西行114公里,就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潼关。此地地理形势极为独特,原本由北冲奔而来的黄河在这里受到华山的阻挡,拐了一个近90度的大弯折向东流;而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而来,也正是在这里东注黄河(渭河与北洛河在潼关附近汇入黄河,形成15~20公里宽的汇流区)。黄曲渭直,渭河入黄流路向来比较顺畅。但黄河潼关断面仅有1000米左右,是个狭窄的卡口。由于泥沙淤积,潼关卡口被迅速淤高(河床高程从323.40米迅速攀升到328.07米,一下抬高4.67米),形成一道不易冲开的沙坎——“拦门沙”,挡住了渭河和北洛河注入黄河的去路,使渭河、北洛河下游河底迅速抬升,加之黄河洪水顶托倒灌,渭河下游的防洪形势骤然紧张起来。1961年10月下旬,渭河发生了一场不大的秋汛,华县水位337.84米,渭河下游两岸及黄河朝邑滩区5000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淹没耕地25万亩。 ——三门峡大坝泄出的清水,一路猛烈地冲刷下游河床,造成主河槽改道、滩地崩塌(其中最严重的是花园口至高村段,约有200平方公里的滩地崩塌)不说,还卷起河底的层层泥沙,行至郑州,河水浑浊不堪。 “黄河规划失败了!”“三门峡大坝要被炸掉了!”……一时间,舆论大哗,沸沸扬扬。人们对三门峡的看法一下从巅峰跌到了谷底。 1962年3月20日,乍暖还寒的中原名城郑州一点儿也看不到春姑娘的影子,不久前刚刚袭来的一股寒流让市民又换上了冬天的棉衣。北风卷着寒流也浸入了参加水电部组织召开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讨论会”代表们的心中。冰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放弃“黄河清”的梦想。经过讨论,会议决定: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原设计的“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除发生特大洪水和凌汛期,汛期打开闸门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 当月,国务院批准了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 新的运用方式实施后,三门峡至潼关库区泥沙淤积有所减缓,渭河口“拦门沙”逐渐冲出一道深槽。但由于水库泄水使洞底槛过高,低水位泄洪能力不足,大部分泥沙难以带走,水库淤积照旧,库区“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 这时,人们想起黄万里当年提出的“大坝施工时一定要留下施工导流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的建议。无可奈何的是,因建设时苏联专家的坚持,这些导水洞都被混凝土堵得严严实实。 为了破解这道复杂的“多元高次方程”,水利部两次召开会议研讨解决办法;但对是否要增建泄洪排沙设施及增建规模,一时难以达成共识,只好继续做研究试验工作。 事情又拖了一年,时间却毫不留情,泥沙淤积势态急剧发展,情况日益恶化。 1964年,老天爷又来帮倒忙,黄河“丰水丰沙”(来水675亿立方米,来沙24.2亿吨),让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量突飞猛进。 到了1964年10月(水库运行不到3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总量已达47亿吨(为进库沙量的45%)。原设计330米水位时,库容为59.5亿立方米,此时仅剩下22亿立方米,损失3/5。与此同时,不但水库淤积的态势难以遏制,而且非汛期排沙也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