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人地关系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人地关系研究

遥感与GIS支持的 洛阳盆地人地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建国 张 蕾 项目内容与使用材料 根据洛阳盆地内聚落分布特征、水系、地形、遥感影 像等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 分析、坡度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高分辩率遥感影 像的解译和分析结果,研究和探索洛阳盆地中不同时 期的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洛阳盆地2001年~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等 野外考古调查记录 四幅1:50000地形图与局部地区1:10000地形图 30米空间分辩率的TM影像、5米空间分辩率的SPOT 影像、局部区域0.6米空间分辩率的QuickBird影像 部分地区的黑白航空影像 研究区域概况 地形图与聚落分布图数字化 纠正与配准后的TM影像图 多种遥感影像相互叠加 等高线生成的数字地面模型 裴李岗时期聚落分布图 仰韶时期聚落分布图 龙山时期聚落分布图 二里头时期聚落分布图 商代聚落分布图 周代聚落分布图 各时期聚落分布总图 各时期聚落分布总图 研究区域的三维影像图(由南向北) 研究区域的三维影像图(由北向南) 缓冲区分析 伊、洛河之间、研究区域西部的聚落分布比较奇特, 似乎与河流无关。地形图上伊、洛河之间东部有一条 水渠,可能是沿地势低洼的洛河(或伊洛河)故道开 挖而成。该水渠到西部聚落附近时消失,如果将其沿 这一片聚落的中间向前延伸,可以画出一段弧线型河 道(图中红色线条),再建立弧线型河道的600米缓 冲区(浅红色条带区域),可以发现这一区域的聚落 基本上都分布于这样的缓冲区内。 河流缓冲区与聚落分布图河流缓冲区与聚落分布图 古河道分析 青色箭头指示的古河道较为宽阔,边界模糊,时间上 应该更早,其西部基本上与洛河连接,往东从二里头 遗址南面流过,其中往西南方向的分支的年代可能更 早。聚落图层与遥感影像叠置后,发现这两个个古河 道上从仰韶时期开始便有聚落分布,可以判断其年代 应早于仰韶时期。 红色箭头所指的古河道显得弯弯曲曲,从仰韶至周代 的聚落都没有叠压在这段古河道之上,年代可能较 晚,这里可能是仰韶时期以后的洛河河道,至于废弃 的年代,从遥感影像上尚无法判断。 古河道与局部聚落分布图 坡度分析 小型聚落大多分布于河流的上游,研究区域东北与南 部的很多小型聚落甚至位于地面坡度大于6度的山坡 之上,其中一些小型聚落从仰韶时期便已经存在,延 续到龙山、二里头等几个时期,但仍然没有发展成为 中型聚落,由此可见狭窄的空间与少量的水源严重地 制约着聚落规模的发展。 平坦地域和坡度小于3度的地带中也有一些的小型聚 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聚落发展成为 中型乃至大型的聚落。 大型聚落基本上都是分布于地面坡度为1度左右和1度 以内的地带中,开阔的空间与充足的水源是聚落规模 扩大的必备条件。 水文分析 水文分析就是研究地表水流等情况。GIS软件可以根 据地形数据模拟生成局部区域中水流的方向,计算出 最小沟谷的集水区域。集水区域间的分界线就是分水 岭,分水岭包围的区域称为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集水盆地的范围划定之后,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北部、 邙山南坡的集水盆地面积都非常小,各时期的小型聚 落很难发展壮大,只有当河道进入平坦区域之后,才 出现中型和大型聚落。研究区域的南部、万安山北麓 的集水盆地面积不等,从东往西的集水盆地面积有逐 渐递减的趋势,聚落的分布也是具有同样的趋势,西 南部只有极少的小型聚落。 积水盆地与聚落分布图 圜丘的可视域、缓冲区与聚落分布图 结语 本项目根据洛阳盆地内聚落分布特征、水系、地形与 遥感影像等数据,以GIS的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 析、坡度分析等技术为基础,结合对局部区域高分辩 率遥感影像解译和分析结果,研究和探索洛阳盆地中 的仰韶至周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揭示水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情况,并根据聚落分布特征对 古代河道进行一些推测。 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集成分析、图形制作 与空间研究功能,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 值,应该也必将贯穿于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 作的全过程之中,是考古学研究信息化的必由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