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

小议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手法【摘 要】 虚实相生,一是景与景的虚实搭配,二是景与情的虚实映衬。虚实相生的手法作为诗歌常用的一种技巧,对描绘诗歌形象,刻画诗歌意境以及点明诗歌主题上都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虚实;眼前之景;眼见之景;未来之景;想象之景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51-02 诗歌是一种轻捷的文学艺术,要在其凝练的语句中寄托丰富内蕴,必须借助于诗歌技巧,于玲珑中显示或高妙或玄远或宏阔或细腻的思想感情。这些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抒情方式的选择,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修辞手法的运用,或采用积极的修辞格,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风采各呈,或精心锤炼,与不经意中拣选最佳词句和字眼,作为一首诗歌的画龙点睛,即所谓诗眼;有表现手法刻意营造,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虚实构图,相辅相成,诗歌在短小的尺幅中,尽展灵动与风姿。 诗歌表现手法很丰富,这里仅就虚实相生的手法做一简要的探讨。诗歌中的虚实,本源自绘画,是中国画的传统手法。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西洋画是一种焦点透视,讲究写诗,追求逼真,所以西方的大画家尤其重视解剖学的研究,骨骼的结构,经脉的走向都必须把握,一个笑容抽动了那几根神经,都必须搞清楚,才能形肖。很多画家又是医学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就是这样的一丝不苟的大画家,我们小时候读到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就是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画,则是一种散点构图法,从一个定点能看到的或不能看到的都可以放在一张画上表象出来,达到尺幅千里。中国画重在写意,不追求形肖,而追求神似。所以,为了追求这种神韵,中国画非常讲求虚与实的结合,与有限中表现无限,于实在中表现空灵,于具体中展示抽象玄远。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丰富的地方。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正如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本质是相通的,其最高境界都是来表现人的情感,很多艺术手法在这二者之间是可以通用的,绘画中的虚实移用到诗歌中,表现形式自然有所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景与景的虚实搭配;二是,景与情的虚实映衬虚实相生的手法作为诗歌常用的一种技巧,对描绘诗歌形象,刻画诗歌意境以及点明诗歌主题上都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够使形象更丰满,诗歌意境更宏阔,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 一、我们来看第一种形式:景与的景虚实搭配 景与景的虚实搭配,往往又表现为两种类型:眼前之景为实,未来之景为虚;眼见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一)眼前之景为实,未来之景为虚 有些诗歌,在先描写了眼前之景之后,为了拓展诗歌的意境,进一步渲染情绪,往往会通过设想未来的景象,营造还没有发生的景象,把将来时态的景象提前到读者的眼前,别开生面。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送别之词,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给我们表现了一种浓重的离愁别绪。“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给我们高度概括了分别这种生活常态下的人类的普遍情感。作为一个诗才卓著,风流俊逸阔家公子,柳永逞才于青楼歌馆,自然博得美女如云,当他南下回乡,要告别其中一红颜知己时,多情的柳永万般难舍。《雨霖铃》首先给我们点出这样一幅分别景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里俨然一派哀景,其季节是秋天,其时间是傍晚,其天气是雨后,其地点是郊外长亭,无一处不是勾人心肠。然而话已多,情未了,只能流泪眼对流泪眼,含情目对含情目。“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柳永自不是送别之人,而是被送之人,对相知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上片写完,似无写处,即使只到这里,这首诗已成千古,但柳永注定是一个煽情高手,也是一个高超写手。于下片,柳永又宕开一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已经设想到一别之后,借酒消愁,然而酒醒之后,发现对方已经不在身边,一切都变了,心中更是凄凉,只有天边的残月,和清凉的晓风,情何以堪。当然,柳永认为此种痛还不够,又推开一笔,想到一年之后的景象,“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良辰,是好景,但又能怎样,因为没有了你,这一切不过空摆设了。真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于己何干?柳永两度采取虚笔,使得似无写处的词作,别开生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