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魏晋南北朝游览文学兴盛原因
探魏晋南北朝游览文学兴盛原因摘 要:“游览”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的《文选》。《文选》分别在赋、诗中设此类别,并收录相应作品。可见,当时人们已对游览活动、自然景物进行有意识的关注。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游览文学兴起也有其自身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当时人们生活趋于多样,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道家玄学、佛教两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游览;原因
游览作为文学题材,首见于昭明太子《文选》。《文选》在所选诗赋中设立“游览”类别。赋中“游览”有3首,涉及游走活动的赋作类别还有京都赋、郊祀、畋猎、纪行、宫殿、江海、物色。诗中“游览”有23首,涉及游走活动的诗作类别还有公宴、祖饯、行旅等。这些词都涉及人的游走活动,而且暗含人对周围景物的观览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游览活动是文人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游览不同于其他的游走活动,游览是人纯粹的审美活动,类似于今天的旅游活动。这就意味着,此时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从上古时期的比德山水转变为纯粹的欣赏、审美,山水景物不再是人道德、功利目的的附庸,而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发泄口,是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转变是对后来唐代山水诗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文选》中的游览文学兴起绝不是偶然,也不能仅看成是个人随意所为,其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
第一,魏晋南北朝人们的生活趋于多样。一方面,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朝代更迭,使身处其中的人们缺乏生存和生活的安全感,连生存都艰难,更何况儒家提倡的建功立业的不朽理想了。苦闷中的人们放弃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苦苦求索,寻找新的安慰和寄托。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人们寻求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畅游天地,寄情山水。正如王粲在《登楼赋》中开篇所说“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另一方面,人们在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对比中,很早就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悲叹。他们感悟到“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曹丕《芙蓉池作》)、“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谢混《游西池》),于是在及时行乐和“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伤感情怀影响之下,人们索性任意放开怀抱,借大自然以解忧、舒怀,“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芙蓉池作》)。
此时人们游览的形式大致有三种。在聚会和宴会过程中,安排游览活动是当时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的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的金谷集会(《金谷诗序》)和“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兰亭集会(《兰亭集序》)。其次,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给了人们聚会同游的机缘。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三月三,原为上巳节,主要是为了驱邪、祈福,到了魏晋以后,慢慢增加了踏青游春的娱乐成分。如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再次,还有一种形式特殊的游览,即侍游。游览者的身份、地位不平等,有处于尊贵的君主、贵族,也有处于附庸地位的臣子、文人。因此,侍游者游览重点不在于自我身心的舒展,而是愉悦统治者,所以诗歌中透露出来的政治意味浓厚,字里行间多为赞誉、奉承。
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审美趣味的提高。首先,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孔子时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山水,转变为“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的纯粹的审美和欣赏,更加突出大自然的本质属性和形式特征。在人们心目中,大自然不再高高在上,不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而是人的朋友,是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在诗、赋、序、书等多种文体中出现了描写自然风光的片段,还出现了不少名篇、名句。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还有谢灵运的诸多诗歌。尤其是《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句,把池塘作为描写对象,诗人在旁欣赏风景,陶醉其中。这是一种诗化的景物,比自然景物本身更具美感,非诗人倾注身心不可得。自然山水不仅是人们审美的主体,并且成为人们解忧、舒怀的载体。人们往往在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大发感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览者在欣赏景物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升华,起到了涤荡灵魂的作用。如“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其次,人们逐渐认识到游览活动能给人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人们不是步履匆匆地从出发地赶到目的地,而是信步闲游,身心放松,只为享受游山玩水这一过程。沈约在前往东园的路上,采用的方法是“聊可闲余步”。在游览诗中,诗人往往会交代自己的游踪,并且随着游踪的变化,展开对景物的描写。如徐敬业《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登陂起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