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及路径探究.docVIP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及路径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及路径探究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及路径探究摘 要:在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提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开发模式构建和开发机制。从目标及功能定位、生态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开发利用中注意的问题三个角度分析了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一、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1.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洞庭湖湿地共计有281个湿地斑块,总面积252873.4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19个湿地斑块,面积12269.7公顷;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1个斑块,面积16.6公顷;洪泛平原1个斑块,面积50.7公顷;永久性淡水湖湿地131个湿地斑块,面积229618.7公顷;草本沼泽湿地51个湿地斑块,面积5153.8公顷;运河、输水河湿地38个湿地斑块,面积2574.8公顷;水产养殖场湿地40个湿地斑块,面积3189.1公顷。洞庭湖湿地共计有43科100属124种植物;有湿地动物43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5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附录的有56种。洞庭湖区共计有三个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2.1 优势 (1)区位优势 洞庭湖湿地位于长株潭3+5城市群核心,同时又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具有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均围绕洞庭湖区布置。环洞庭湖区还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精工、纺织、能源等行业均可以实现全方位提升,风能发电、抽水蓄能点建设在全省都走在前列。 (2)生态环境优势 洞庭湖湿地水域面积广、水资源丰富。岳阳城陵矶水位为33.50m时,湖长143.00km,最大湖宽30.00km,平均湖宽17.01km,天然湖泊面积2691km2,最大水深23.50m,平均水深6.39m,湖泊总容积为174亿m3。湖泊总面积18780km2,其中天然湖泊面积2625km2,洪道面积1418km2,受堤防保护面积14641km2。[1]洞庭湖湿地优良的资源禀赋使得洞庭湖湿地可以通过气温调节,增加区域空气湿度,蒸发吸热降低环洞庭湖区城市“热岛”效应等途径来调节区域小气候,与此同时,水资源储量丰富的洞庭湖湿地还具有良好的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归还服务功能,可加速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3)景观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景观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原生态自然景点,蕴藏着丰富的水生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以西洞庭湖湿地为例,该区域就生长着湿地植物865种、鸟类207种、鱼类1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鹤、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多种。湖洲芦苇面积达5.4万多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之一。除自然景观之外,洞庭湖湿地还和多样化的历史文化遗迹、地文景观、农家乐等完美结合,为丰富旅游产品、商品、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 (4)历史文化悠久 独特的湖泊湿地环境、典型的传统农业底蕴,构成了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湘农耕文化。远古时期,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许多歌咏西洞庭湖的不朽诗篇;近代以来,郁达夫、易君左、孙轶青等曾在此书写吟唱西洞庭湖的传世佳作。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建设,维系了洞庭湖湿地生态平衡,有效的保护洞庭湖湿地独特的生物资源,为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 2.2 劣势 (1)旅游季节限制 环洞庭湖湿地区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温润气候型,四季分明。据沿湖17个气象站的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17.0℃,1月平均气温4.1-4.5℃,极端最低气温-14.7℃,7月平均气温28.7-29.2℃,极端最高气温43.6℃。4-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4.9%-69.7%。由此可见,洞庭湖湿地的最佳旅游季节较旅游季节相对较短。 (2)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洞庭湖湿地生态资源是环洞庭湖区发展旅游经济最有价值的资源依托,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洞庭湖湿地有部分区域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洞庭湖湿地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尖锐矛盾:第一,保护区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和区域内社区民众的安置之间存在冲突;第二,洞庭湖湿地水域集中,因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既要营造湿地公园的景观美感和环境背景,又要采用诸如建设生物栖息场所和环境等湿地生态修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