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doc

浅谈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

浅谈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摘要:以东莞中麻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途径为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该项目植被恢复与重建实践内容及效果,为当地同类项目的生态恢复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 Abstract:Take DongGuan Zhongma 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emple,In the analysis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of the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projec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content and the effect, for local similar proj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word:Soil and WaterConserv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Pearl River DeltaRoa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道路工程改建、扩建过程中的挖、填等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对地表造成扰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热条件良好,未扰动区域植被茂密,水土保持功能良好,且雨季降雨量较大,且集中,若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裸露地表、挖填边坡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因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裸露地表、边坡的冲蚀,易对道路周边的城市居民以及下游的河道等造成不良影响。及时通过生态修复途径,实施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以及周边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本文以东莞中麻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对珠江三角洲道路改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途径进行分析与评价。 1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 项目概况 广东省东莞市中麻公路改造工程全线位于东莞市中堂镇和麻涌镇。线路起于中堂镇中明大酒店与107国道交界处,止于广州经济开发区出港公路的东江大桥南引桥,全长约15.371km,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大修,全线新建大桥231.12m/2座、中桥25.52m/1座、人行天桥177.88m/4座、涵洞19道,通道1道;拆除重建大桥1023m/1座(槎滘大桥);对3座大桥(麻涌大桥、第二涌桥、第三滘桥)及1座中桥(新基桥)进行加固改造利用。桥面净宽36.5~40m,设计车辆荷载为新建桥公路I级。新建槎滘大桥桥头立交1座(平交改立交)。槎滘大桥及引道工程于2007年8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其他部分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动工,2011年7月29日,完成交工验收。 1.2 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区,沿途大部分地段为平原微丘,沿线地势较为平缓,地形起伏不大。沿线多为开发用地,部分区域城市化程度较高。项目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22.4℃,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800mm。沿线主要土层为第四纪河流冲洪积物和浅海沉积形成的粉沙、粉质粘土、亚砂土等,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水稻土等。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现状沿线植被主要为菜地和香蕉园等。 2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破坏原状地表,改变下垫面性质 工程建设占地、临时用地、及弃土弃渣占地等扰动,均不可避免对项目区造成破坏。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方式被改变。项目征占地范围内的全部植被(包括乔、灌、草及枯枝落叶层)均被清理,表层土壤被挖除。项目区地表出现大量裸露下垫面,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抗冲与抗蚀性能减弱,在外营力作用下侵蚀强度大幅度提高。 2.2 重塑地貌,改变微地形,加剧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区域因开挖、回填和弃渣堆积等施工,地貌从平台塑造成开挖、填筑、堆渣坡面。再塑地貌具有与周边相对高差较原地貌增大、坡度较大、岩(土)体松散、易受干扰流失等特点。项目区内原本土体相对稳定、植被覆盖防护的地表被破坏,地表松散颗粒物增多。未采取地表恢复措施的重塑地貌,为土壤侵蚀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流失物质基础和发生途径。项目区周边河网密集,鱼塘等水域众多,大量流失物质随暴雨径流进入水体,水流含沙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