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东路、黔灵西路上曾经两大名街.docVIP

黔灵东路、黔灵西路上曾经两大名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黔灵东路、黔灵西路上曾经两大名街

黔灵东路、黔灵西路上曾经两大名街一条是广东街,另一条是南京街,这两条街可谓当时贵阳外城的中轴线,街名延续了200多年,直到民国时期。当年这两条街堪比今天的市西路,闻名全省。 喷水池商圈,好像生来就是一块汇聚商机的宝地。它的经济繁华不止在现代,在历史上也是商铺聚集的街市。 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始,中华北路就分为两条街。一条是广东街,另一条是南京街。这两条街可谓当时贵阳外城的中轴线,街名延续了200多年,直到民国时期。当年这两条街堪比今天的市西路,名声遍布全省。 从喷水池到黔灵东路与黔灵西路的路口就是曾经的广东街,明朝以前,广东街属于贵阳城北街的一段。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贵阳当时有街道123条,外城占据34条。外城的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新东门之间的5条大街构成外城的经纬,广东街恰好就在经纬的中轴上,占据了商业发展的地理优势。后来,这条街上主要经营广杂货、丝绢彩带,街面上流光溢彩,很有广州街市的韵味,在土生土长的贵阳人眼里分明就是广东城市里的一条街。于是,“广东街”便在老贵阳人口中约定俗成地喊开了。 广东街最繁荣时,500米街道上云集了30多家店铺。广东街为什么会这样繁荣?当时的社会背景占据了主要原因。广东街的商业繁荣是从丝线生意开始的。在那个年代,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待字闺中的女子都要学做“女红”。贵州多民族聚居,各个少数民族自纺、自织、自绣,更有女子从拿针线那一刻就开始缝制自己嫁衣的习俗。在那个年代,刺绣是很普通的女性基本技能之一。民间对丝线的需求量很大,丝线生意自然产生并繁荣起来。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位于喷水池的民族商店还设有丝线专柜。 清乾隆年间,湖南商人刘一重、钱韦高来到贵阳,瞄到了丝线生意的商机。两个人看中广东街,分别在这里开了丝线作坊兼做批发零售,前门销售,后院生产。这两家的生意红火了,吸引了更多的丝线商人到广东街开店。义兴仲、钱家老店、汤福兴等30多家丝线商云集这里。民国十九年(1930年),形成丝线一条街,同时成立丝线同业公会,会址设在今天的市北小学。抗日战争期间,贵阳成为西南大后方,沦陷区的大量商户、资金涌入贵阳,广东街的丝线商又扩大到棉纱经营,并且长期垄断全省的棉纱市场,其中最出名的棉线商是“兰棉线”。生意做大后,为了资金周转需要,商家自办银行,外来银行也汇聚在这里,广东街又变成了金融一条街,直到1949年底。 从黔灵东路、黔灵西路路口至六广门就是南京街。说到南京街的繁华,不能不提到当年紧邻南京街的老市北街。老市北街在今天的六广门社区居委会到省文史馆这条路上,“南有马棚街,北有市北村”当年到贵阳做小生意的人都知道这句俚语。老市北街是出了名的“鸡毛店”(小客栈)一条街,从六广门进来的米油商贩大多在这里落脚。伴随着商贩汇聚,市北街东侧的南京街也就热闹起来,米铺、商铺像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尖,形成了南京路粮油一条街的盛况。有意思的是,南京街上有一家碗耳糕店,老板很顾名声,碗耳糕量足、好吃又不涨价,抵制“蚂蝗两头吃”专啃顾客的小奸商。“南京街的碗儿糕——蒸(争)大了,”也成了老贵阳人的歇后语。 两条名街都在黔灵东路和黔灵西路上。如果对比这两条街,则会发现它们虽然街道朝向不同,但都围绕着贵阳市的繁华中心。 宋朝时期,贵阳城垣的名字以文字方式载入史册。“正”,在汉语中的含义是第一的意思,就像正旦就是农历新年第一天。城市中最早形成的街道就是正街。在宋代就被称为“正街”的中华中路,就是贵阳城最早的道路。 和今天的正街相比,当时的正街只是从黑羊井向北至钟鼓楼,也就是今天的喷水池勇烈路到时代广场这一段。“一年成聚,两年成邑。”城与市结合后,村庄最终发展为城市。城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正街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当时贵阳居民的交易场所。到清代,正街依然是大十字到北门之间的通道,名称改为大街。民国初年的大十字是鸡鸭、蔬菜经营点。民国时期,这条大街是城中最先用油灯做路灯的街道。直到1930年元月,国民政府将北大街改名叫中华路。解放以后,经两次修改,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名称。 明代初年,“坊市”(即市场)在贵阳出现。明朝天启六年,贵阳城增砌外城后,柔远门(喷水池)一带逐渐形成“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的繁华集市。清代贵阳商业出现了60多个行业,其中总一半以上在贵阳北半部。发展至今,大多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境内。 老地名叫黑石头的喷水池当时也算是繁华地段了,但是今天的延安中路一带却是一片荒凉。“老城廓(guo),鬼扯脚”、“何家坡,鬼又多”、“三块田,鬼拜年”。明末清初民间流传的三句顺口溜将此地的惨淡展现无遗。站在今天人来人往的紫林庵人才市场,谁能想到这里是昔日“鬼扯脚”的老城廓?而嘉禾路的上坡路就是“鬼多”的何家坡,夜市人气鼎沸的下合群路则是三块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