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当代价值【摘 要】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道德原则和法律制度,自汉以降、直至明清,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后终成陈迹。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被现代化了的“亲亲相隐”——容隐制度,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也难觅踪影。相反,容隐制度在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中却一直得以认可并传承。容隐制度可以调节法律与人情之间的冲突,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容隐制度在我国刑事领域有极大的存在空间,应当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予以理性重构。
【关键词】容隐制度;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容隐制度,亦称“亲亲相隐”、“亲属容隐”、“亲亲得相首匿”,是中国古代法律中一项重要的原则或制度。中国《法学词典》中将容隐制度表述为“亲属容隐”,对其释义是“中国旧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罪行。”容隐制度有利于彰显伦理道德、维护家庭和谐。作为一种极具人文关怀和智慧光芒的制度或原则,容隐制度对当前我国面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首次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华民族向来以“和谐”为最高价值追求,在中国历史上,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等关系的和谐美好相处,是太平盛世的当然标准之一。首先,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的上位概念,和谐社会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而建设法治社会理所当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务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再次,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法治建设为中心,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保障权利、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以农业立国、以农业兴邦的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历来重视亲情伦理,尊崇“敬天”、“敬祖”的理念。所以,与这种社会模式相契合,“政治秩序和家族伦理紧密相连,伦理和法律具有融合的社会基础”。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中,刑事领域的制度和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容隐制度作为刑事领域一项重要的原则或制度,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法制史中,一直彰显着重伦理、爱亲人、创和谐、遵道德、守礼义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脉相连的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卑长幼之间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和权利义务。同时,“中国古代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此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宗法与政治的高度结合,造成了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和谐社会应当也必须重视和保障亲属之爱,重视和保障这种人类亘古不变的家庭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也惟其如此才可称为和谐社会。无论是立法活动还是司法实践,对待亲亲相隐的行为,刑事法律应该更多地培养和教诲民众一种“爱亲人、爱家庭、进而遵纪守法”的理念,而不应当剥夺和抗制这种源自人内心深处的亲属之爱所引发的行为。如果我们注重刑法的伦理效益、注重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尊重人性中最基本的准则,那么一定会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与和谐的亲属关系的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与和谐亲属关系是一切和谐的前提,而容隐制度正是从刑事角度为这种美好的情感予以肯定。
毋庸置疑,容隐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在当今社会矛盾相对较为突出和集中的新形势下,在司法实践中“援法断罪”的同时力求最大限度地“情理兼容”,是理性而睿智的选择。“由于民情、人情具有社会性,是法之所以立的基础,因此脱离民情,法的生命也将终结。从法制发展的历史看,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皆竭。法与情两全,使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是良吏追求的目标。”,本文以刑事领域中的容隐制度为视角,通过考察容隐制度的历史沿革和以及对容隐制度的法律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在我国刑事法律中设立容隐制度提出有益的见解和建议,更深层次的期待是我国未来的容隐制度能够大有裨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参 考 文 献
[1]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723
[2]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2):88
[3]张晋藩.中国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