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立秋后古人最提倡的是动嘴
2017年08月08日星期二 编辑/阎杰 美编/李宜莲校对/伊韦
B08/生活家·穿越历史
立秋后古人最提倡的是“动嘴”
立秋后置“末伏”,意在提醒人们初秋仍要避暑;“动嘴”即为大家常说的“贴秋膘”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老话说 “三伏”之末伏放置在立秋后并非“久而传
“立了秋,凉飕飕”,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离 讹”,里面同样包含了古人的良苦用心。立秋
去。立秋乃秋季之始,古人为什么把一年中的第 后虽说“凉风至”,但气温并没有大面积下
三个季节称为“秋”? 降,仍能给人的健康带来威胁,故有“秋老
虎”和“十八天地火”一说。
立秋后为何还是“伏天”? 古人在立秋后置“末伏”,意在提醒人们初
《岁序总考全集》: 秋仍然要避暑热之气,仍要藏伏。宋黄朝英《靖
康缃素杂记》“三伏”条引唐初大儒家学者颜师
古的观点,从“五行”上作了解释:“伏者,谓阴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秋 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
两季的分节点。立秋到了,天气和物候有什么 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
变化?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立秋有 必伏。”但立秋后的“伏”在内容上已有明显变
“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 化,多了“收敛”的概念。古人还用“”字来说
候“寒蝉鸣”。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七十 明末伏与初伏、中伏的不同,“ ”与“秋”同
二候歌》将这三候写成歌诀:“大火西流又立 音,都念jiū,《岁序总考全集》“立秋七月节”
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 条称:“秋,也,万物敛成就也,故谓立秋,七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蝉鸣树头。” 月之节气也。” 甲骨文“秋” 古文“秋” 帛书上的“秋”字
立秋与之前大暑天最大的不同在于“初
候”,立秋后气温下降与“凉风至”有直接关 立秋后为何要“贴秋膘”? 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 除了贴秋膘,还有“啃秋”一说。这种风俗
系。《岁序总考全集》释称:“凉风至。凉,薄 《津门杂记》: 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为什么要戴楸叶?《临 不少地方叫“咬秋”,要吃西瓜、甜瓜等一切秋
也,寒也,西方凄清之气曰凉风。前小暑节言 安岁时记》称:“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 天的瓜果。考虑到条件不好的人家可能无瓜可
温风至者,温厚之极也,此言凉风至者,严凝 时序。” “啃”,民俗上在立秋这天允许偷瓜,雅称为
之始也,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可是,为什么 古代立秋有隆重的“迎秋”活动,据《礼记· 立秋后古人最突出的是提倡 “动嘴” “摸秋”;被偷则称为“丢秋”。立秋时“咬秋”
立秋后还有一个“末伏”呢?明郎瑛《七修类 月令》:立秋这天,周天子会“亲帅三公、九卿、 ———“吃”,即所谓“秋补”,至今民间尚存 老话说可避暑气、免痢疾。清张焘《津门杂记·
稿·天地类》“三伏”条即提出了这个疑问: 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西郊属于秋的方位, “贴秋膘”的风俗。所谓贴秋膘,也称“抢秋 岁时风俗》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
“伏者藏也,庚金伏于夏火之下,故曰伏…… 所以祭祀放在都城西边。唐朝立秋这天与立冬 膘”,说白了就是大吃大喝,有条件的杀猪宰 免腹泻。”
夫既秋矣,又何谓之伏耶?《史记》注以始皇 一样,要在京城四郊祭祀五帝。 羊,条件差的也会杀鸡杀鱼,就是再穷也要想 此外,立秋有趣的风俗还有“祓秋”、“尝秋
置伏,又云穆公以是占之,马迁尚疑其人,亦 民间则有“戴楸叶”风俗,寓报秋意。唐朝 法包顿肉馅饺子。特别是家中的壮劳力,立秋 鲜”、“悬秤称人”、“秋补屁股”等,很可惜有的
此恐久而传讹也。”尽管郎瑛作了如上解释, 时立秋这天,京城长安有人专门兜售楸叶,供市 后一定要“贴秋膘”增强体能,以应对接下来 已经消失了。 (据北京晚报)
但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实际上,将 民插戴。宋朝时戴楸叶更流行,北宋孟元老《东 的秋收农忙。
公告·启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