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1技??术??开??发??协 议项目名称: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整体底盘设计开发委托人:研究开发人:签订地点:?北 京 签订日期:___2016-3-11________目 录一、产品定义1二、产品开发的要求11.产品的基本要求12.产品性能目标及主要参数13.产品的配置要求14.产品开发原则及标准要求15.产品开发周期及节点16.生产技术支持要求1三、产品开发内容描述及分工2四、产品开发成果及验收方式2五、项目组织及相关事宜2六、其他3附件2、《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底盘车架设计开发项目计划进度表》附件3、《电动汽车前后副车架及盘设车架计开发项目-商业秘密保密协议》产品定义1.目标定义本项目以某商务车副车架为研究对象,借助先进的CAE 方法,建立汽车前、后悬架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动力总成仿真模型。同时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副车架的静、动态特性。同时对副车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优化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副车架结构的进一步设计和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企业后续的产品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完成对底盘车架的优化设计,各项参数需满足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产品开发的要求1、前后副车架应达到的指标1.1优化后的副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确保副车架在各种工况下有足够的强度,在复杂受力情况下不易产生破坏,特别是严重的疲劳损伤,影响正常的使用寿命;1.2优化后的副车架应有足够的弯曲刚度。确保该型车在复杂受力的条件下,连接在其上的各总成,像转向机总成、下摆臂等因在特殊工况受力变形而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影响整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1.3 优化后的副车架应较原结构减轻30%以上重量。副车架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减振和隔振部件,在保证各种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提高动力性和巡航里程。1.4 副车架总成中有害物质应符合2000/53/EC和2010/115/EU的要求;1.5按甲方规定进行耐久性行驶试验后,副车架不允许出现断裂、严重锈蚀、弯曲或扭曲变形超限;1.6 十万公里各种典型路面的试车后,副车架样件硬点和硬点坐标不允许有不合理变形和破坏;副车架进行 6X105次疲劳试验后,金属件无开裂、塑性变形等失效,橡胶件无功能性失效;2、底盘车架应达到的技术指标2.1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的一阶弯曲不低于35Hz和一阶扭转频率不低于36Hz;2.2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弯曲刚度不低于2900N/mm和扭转刚度不低于3300N/mm;2.3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的前后悬架在车架上的安装点(共计12个点)刚度:X、Y≥8000N/mm,Z≥10000N/mm;2.4整体车架(底盘)轻量化设计方案刚度和强度性能不低于甲方现有同款车架在静态工况(垂直冲击、转弯、倒车制动、最大制动、最大加速、侧向冲击、前进拉手刹、倒车拉手刹、路缘冲击)作用下的刚度和强度性能指标;2.5采用高强度铸铝合金,在刚度和强度性能不降低的条件下,要求比甲方现有的同款钢制整体车架(底盘)至少减重35%以上。2. 产品需满足的性能目标及法规要求产品的性能目标及主要参数在产品开发的概念设计阶段由乙方负责规划,双方共同确认。双方共同确认的性能目标及主要参数作为指导乙方具体车型开发的依据。主要满足的技术标准如下:2.1 甲方提供的《摆臂副车架疲劳试验方法》;2.2 甲方提供的《副车架刚度试验方法》;2.3 《GB/T 12678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2.4 《GB/T 12679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2.5 甲方提供的《汽车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3.主要技术路线及技术要求3.1概念设计阶段3.1.1 确定悬架摆臂、发动机悬置、转向器、稳定杆等安装硬点要求;3.1.2 确定强度要求:受力情况与趋势均与标杆车相符,强度降低时,降低值小于 10%;3.1.3 确定刚度及模态要求与标杆车进行对比:3.1.3.1经过 200HZ 范围内自由模态分析,不能出现与相连零件的共振。3.1.3.2经过单侧,扭转,侧向,制动受力进行动刚度分析,不得出现比标杆车刚度降低较大的情况(10%以内),在刚度降低的情况下,在该工况该位置载荷下的位移也不应过大;(1mm 内)3.1.3.3 经过 200HZ 范围内,各安装点的动刚度分析,不得出现比标杆车动刚度降低较大的情况(10%以内)。3.1.4 确定总成尺寸要求前、后副车架总成及底盘车架总成左右安装点的位置度公差应控制在 1.5mm 范围之内,左右对称度控制在 1.0mm 之内,以保证整车四轮定位参数及车身装配要求。3.1.5 标杆车对比分析3.1.6 前后副车架及底盘车架总体方案设计3.2 工程设计阶段3.2.1 结构设计阶段3.2.1.1 产品应结构可靠,主体断面或结构可参考标杆车;3.2.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