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docVIP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doc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 --   [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 000~1/400。ADPKD致病基因有2个:PKD1和P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临床彻底治愈ADPKD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 多囊蛋白 纤毛 Hot issues in current research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BSTRACT]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is the most frequent inherited kidney disease,itsprevalence ranges from 1 in 1 000 to 1 in 400.Tade onminiao/ ADPKD.Current hot issues in thisarea included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polycystin-1 and polycystin-2,the role of cilia o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the relationship betalities,the image evaluation of PKD,the effects of block-ing RAS on sloent prospects for ADPKD. This paper focused on some issues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KD.    [KEY al dominant; polycystins; cilia 多囊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两种。前者发病率为1/1 000~1/400,我国约有150~300万患者。到60岁时,50%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ARPKD发病率为1/20 000,多见于婴幼儿,病情严重,患儿多在早期死亡。由此可见,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虽然目前对多囊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的进步,多囊肾病基因已先后被克隆,有关多囊肾病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正深入开展,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成为肾脏病研究最热的课题之一,本文仅对当前ADPKD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一概述。    1 ADPKD分子发病机制 ADPKD致病基因至少有2个,称为PKD1和PKD2,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克隆成功。近几年来主要围绕着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1.1 多囊蛋白结构、功能及亚细胞分布 PKD1和PKD2编码的蛋白质分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和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这构成了一类新型的蛋白质家族称为多囊蛋白。PC1是一种分布于细胞膜的糖蛋白,分为胞外段、跨膜区和胞内段三部分。虽然PC1氨基酸顺序已经明确,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未明。近年来根据同源性类比分析,PC1胞外段有2个较特殊区域,一个区域与卵子胶受体高度同源,称为卵子胶受体区(receptorfor egg jelly,REJ)。推测该区介导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基质的作用[1];另一个区域含有16个类免疫球蛋白样结构,称为PKD重复区,体外试验证实该区具有细胞黏附功能[2,3]。   PC2也是一种糖蛋白,但与PC1不同的是,PC2羧基端与氨基端均位于胞质内。它在细胞内的定位尚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PC2分布于细胞膜;另一种观点认为PC2主要定位于内质网膜上[4]。新近梯度洗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证明PC2分布于内质网,激活后主要起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作用,对Ca2+的通透性是Na+等离子的5倍。   1.2 PC1与PC2的相互作用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