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pdfVIP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意义分析.pdf

91 膂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REVIEW VM01a.v592N0o.133 南海北部高温断陷地温一地压系统特征 及其成藏意义分析 黄艳辉,刘震,郭志峰,武彦,程豪华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钻井测试资料,结合砂岩和泥岩样品的高温水热增压模拟实验分析,综 合探讨了南海北部高温环境条件下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 口 盆地深层高温环境存在 “高压型地温一地压系统”,地温与地压表现为指数曲线关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折线模 式”,高温断陷地温一地压系统在纵向上表现出一种 “非折线模式”,具体表现在中浅层为静水型地温一地压系统,地 温与地压呈直线关系;中深层为高压型地温一地压系统 ,地温与地压呈指数曲线关系。在该模式中,深层超压流体 具有更强的垂向和侧向充注动力,油气可以沿着断层 、裂隙和砂体等输导层垂 向或侧向运移到相对更浅、更远的圈 闭中聚集成藏。该模式的提出,补充完善了地温一地压系统概念,尤其针对高温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研究,能够大 幅提高油气资源勘探潜力。 关键词 :南海北部;高温盆地;地温一地压系统;指数模式;运聚成藏 地层温度 (简称地温)是地质环境 中最基本的 联系的两个物理参数 。然而,目前为止在实际研究 物理参数之一,也是决定有机质生烃演化的最主要 当中,大多侧重于进行地温场、地压场的单独分析, 的控制因素(崔军平等,2007)。同时流体热活动对 而较少将地温场和地压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刘 成藏动力学研究意义重大,影响着孔隙流体压力的 震等(1997)首次提出了地温 一地压系统概念 ,以整 变化 (LewisandRose,1970;Barker,1972;叶加仁和 体、耦合的观点将地温和地压作为统一的能量系统 杨香华,2001),进而会控制油气的运移(邱楠生等, 进行分析,推动了地温 一地压系统在油气成藏研究 1999)。 的应用,之后在我国西北柴达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地层压力 (简称地压)直接影响着油气生成、运 吐哈盆地、二连盆地 以及东部渤海湾盆地都得到了 移、聚集及保存等一系列地质历史事件,是油气藏形 很好的应用(刘震等,2000,2005;金博等,2008)。 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罗晓容等,2000;曾联波等,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已成为我国油气勘探 的热 2004;曾治平等,2010;刘华等,2012;郭迎春等, 点区域,已发现若干大中型油气田,拥有巨大的油气 2012)。在油气生成方面,超压可以有效抑制有机 资源开采潜力和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张功成等, 质热演化,能使沉积盆地中成熟的烃源岩长期保持 2007)。大量学者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具有独 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 (Cecileta1.,1977;Priceand 特的石油地质特征,现今地温场为 “热盆”属性,指 wenger,1992;Hao Fang eta1.,1995;Dalla eta1., 出火山活动、莫霍界面埋深、断层活动和岩石性质是 1997)。在油气聚集成藏方面,超压与油气分布的 形成盆地高温的主要控制因素 (朱光辉等,2000;米 关系最为密切 ,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油气 田表现出 立军等,2009);现今压力场为超压特征,发现不均 超压特征 (Hunt,1995;杜栩等,1995);另外金博等 衡欠压实和烃类的大量生成、裂解是超压形成的主 (2008)认为在低压系统中也可以发育各种油气藏。 要机制(刘福宁等,1994;杨计海,1999),同时地层 沉积盆地的地温场和地压场是相互影响、紧密 压力演化与油气运移有密切的关系 (石万忠等, 注 :本文为国家 9“73”计划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