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拓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案例一 有说:“教育” 本质的看法。 案例分析要点: 案例一 学习教育学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没有专门学过教育学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2004年3月19日上午,河北某县某镇的一所小学代课教师刘XX,第一课让全班41名学生全部站着,不许写字。第二课更为离谱,竟然让学生依次伸出手,用削铅笔的小刀划向孩子们的手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的手心划伤出血,学生顿时哭成一片……他的理由是为了孩子们“好好学习”。 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 材料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4: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5:教师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请思考并回答,以上述材料分别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观点? 材料分析答案: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3.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 4.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 5.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案例一 宋朝王安石很有名的短文《伤仲永》,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案例二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1)这是什么观点? (2)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案例分析要点: 案例一 王安石这篇文章是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中的“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并没有成材的故事。(2)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而优良的环境与优秀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案例二 错误。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作用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虽然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但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制约。另外,环境对于人身心发展的作用还必须通过遗传因索来体现。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