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FCC汽油的膜分离法脱硫.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CC汽油的膜分离法脱硫

FCC汽油的膜分离法脱硫 车用燃料所含的有机硫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燃烧后产生的SO,易导致酸雨,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除此之外,燃用含硫汽油会增加Sq、HC、CO、NQ排放量,毒化尾气催化转化器,损害氧化传感器和车载诊断系统的性能。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生产低硫及超低硫汽油正逐渐为人们所关注【1】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石油化学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膜分离汽油脱硫技术在炼油和膜分离领域均是崭新的技术,与传统的汽油脱硫技术相比,膜分离汽油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可深度脱硫、不损失辛烷值、可进行模块化设计、易于放大扩容和建造等优点。目前,国内外有关膜分离汽油脱硫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仍集中于开发具有优良性能的分离膜,而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实际汽油脱硫的研究很少。 去除汽油的含硫化合物,已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渗透蒸发过程中的溶液扩散机制,可以优先除去硫成分从汽油进料,由于其较高的亲和力,和更快的扩散系数操作参包括操作温度(T)渗透压力(P),硫含量,和进料流率等,显着影响膜的性能。事实上,它是难以评估只需检查渗透通量或单独的硫富集因子,而不考虑相关的操作参数的方法显示的温度依赖性的通量和选择性为聚乙烯乙二醇(PEG)的模型化合物和流化催化裂解(FCC)汽油进料的膜。研究的温度范围为42-142°C.当温度增加时,总磁通量增加,但硫物种的选择性先上升,然后下降。用于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制备的交联的聚乙二醇(PEG)的膜。硫富集系数为4.75和3.51,为典型的FCC汽油原料硫含量为238.28和1227.24运行500小时,这表明交联PEG膜耐污染的属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膜的渗透蒸发性能。对膜性能的影响的流体催化裂化(FCC)汽油组分的详细调查,已经很少进行。汽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由数百个组件组成的。也有必要进行调查的汽油组分的组合物的变化膜处理过程中,由于研究是有助益的辛烷值损失分析。典型的烃类和硫成分渗透蒸发(PV)的性能上发挥其作用,并进行了研究,通过聚乙二醇(PEG)的膜的溶胀度。结果表明,导致增加的磁通的增加芳族化合物,烯烃和硫含量的饲料中,降低硫富集因子由于恶化的膜溶胀。然而,烷烃和环烷烃膜肿胀和PV性能影响不大。为模型化合物和汽油进料膜的性能比较也进行了,烃基,含硫物种的分布和辛烷值的进料和渗透物样品通过气相色谱法(GC)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芳族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其他烃基内容通过PV过程变化不大。2~3组平行实验。单张膜有效膜面积为0.03 m2,实验采用4张膜串联,总有效膜面积为0.12 m2。膜分离法脱硫的渗透通量(J,kg/(m2.h))和硫富集因子(E)分别利用式(1)、(2)计算。 J=m/s/t 式(1)中,S为膜面积,m2。t为穿透时间,h。m为透过液的质量,kg,经电子天平称量得出。 E=Wp/Wf 式(2)中。Wp和Wf分别为透过侧和供给侧物料的硫质量分数,ug/g,由WK-2D微库仑综合分析仪测得。 参考文献: [1]刘融坤,孔瑛【FCC汽油的膜分离法脱硫】石油学报,第25期第四卷 [2]Sha Sha , Ying Kong *, and Jinrong yang [The Pervaporation Performance of C60-Filled Ethyl Cellulose Hybrid Membrane for 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Effect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 Energy Fuels, [3]Lin, LG ;Wang, G ;Qu, HM ;Yang, JR ;Wang, YF ;Shi, DQ ;Kong, YPervaporation performance of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glycol membranes for deep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6, 280(1/2) [4]Ying Kong ;Ligang Lin ;Jinrong Yang ;Deqing Shi ;Huimin Qu ;Kekun Xie ;Linying Li FCC gasoline desulfurization by pervaporation: Effects of gasoline component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07, 293(1/2)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