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宽甸镇内发现明代古城墙遗迹
宽甸镇内发现明代古城墙遗迹摘要 宽甸满族自治县有关单位在城区改造过程中,意外发现一道石墙。这段墙体的发现,用实物向我们展示了它所见证的六堡兴衰史,对于研究宽甸堡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宽甸堡 石墙历史
前不久,宽甸满族自治县有关单位在城区改造过程中,意外发现一道南北长约三十米,宽0.5-2米,存高1-1.5米不等的一段石墙。常年从事地方史研究的县史志办原主任尚振生先生认为,这道石墙很可能就是在文革期间被彻底损毁了的明宽甸堡城的城墙遗迹。
墙体所在的位置属于宽甸镇城乡村花脖山路东门外路段的西侧。据当地居民介绍,这段墙的西面当地俗称为城里,而东侧则被俗称为东门外。还有几位岁数较大的群众介绍:这道墙原来的高度超过一丈,墙顶可以推手推车,长度与现在的南城门相连。通过现场观察,我们发现这段墙体大部分与民居相连,既有民房的东、西山墙,也有棚厦的主墙体,被遮挡的挺严实。如果不是这次折迁民居,还真看不出来这里有这么长的一道墙。
这段石墙不仅垒砌方法,与宽甸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门墙体的垒砌方法相似,就连使用的石料也与之一致,同属于产自本地的火山岩。参照历史资料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绘制的宽甸古城堡平面图,可以看出这道残墙与明万历三十六年扩建的宽甸堡外城东墙一致。可以确认这段墙体是宽甸堡古城外城东墙城门南端的墙体遗迹。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介绍,整个宽甸堡古城址包括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建成于明万历三年,外城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
史载大明万历元年,也就是公元一五七三年,兵部侍郎汪道昆巡边,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当时建州女真王杲新败,兀堂又不欲争的形势奏请“移孤山与张其哈喇佃子,险山移边外宽佃子,江沿台移长佃子,仍应接朝鲜贡道。宁东移双堆儿,新安移长岭,大佃子堡移建散,皆筑城建堡”。这样便可以使明庭“即拓地七、八百里,加强辽东边备,解决东部地区防线过长,彼此声援不接问题。又可防御东胡纷犯要路,还可以坐收耕牧之利。也就是利用六堡周围的良田,解决军粮军饷供应问题。经汪道昆奏请朝廷允许,遂于同年秋八月,在宽甸等地建堡,史称宽甸六堡(也称宽奠六堡)。六堡之中,宽甸堡据周边五堡之中,地理位置最为重要。因此,宽甸堡建成之际,险山堡兵马即移驻该堡。守宽甸参将付廷勋量加副总兵职衔,仍管参将事,署都指挥,统一调度六堡驻军。这时所称的宽甸堡城,也就是现在宽奠堡古城址内城部分,其城墙为夯土修筑。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其南北长约五百米,东西宽约四百米。由于内城坐落在城区内,常年受到建设性破坏,现仅存几处土垄状遗迹了。
明庭在辽东六堡建成移军之后,一方面从经济上开宽甸、永甸和建州女真互市,满足了女真首领王兀堂的要求。同时,又在军事上先后击退并追剿了建州女真王兀堂和阿台的入犯,暂时消除了辽东的边患;另一方面,利用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笼络继起的建州努尔哈赤部为明廷守边,取得了辽东边防近三十年的稳定局面。可是就在这三十年里,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吞并了海西的哈达部,于万历三十一年从虎拉哈达移驻赫图阿拉筑城以居。万历三十四年,喀尔喀巴红特部恩格!尔率喀尔喀五部蒙古的使者,通好与努尔哈赤上尊号。至此努尔哈赤已成为明廷在辽东边防上一支尾大不掉的抗衡力量。就在努尔哈赤事业辉煌的发展时期,万历二十九年,曾以“欺罔状”被迫辞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第二次出任辽东总兵官。
面对辽东边防每况愈下的形势,于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和巡抚赵楫以辽东六堡“孤悬难守”,逐弃“宽甸新疆八百里”,强令驱赶自移建六堡以来滋衍生息的六万四千余人迁徙于辽东内地。至此将“鸦鹘关外,鸭绿江以西,宽甸以东,张其哈喇甸子等数百里掷于建人。”这种“弃敌啖虏”的行为,使辽东藩篱尽成荒地,广大边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努尔哈赤的势力乘势西进,形成了对明朝腹地的直接威胁,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下决心重整辽东边备。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一六零八年),明朝政府委派熊廷弼巡按辽东,任命李经为宽甸参将,重勘六堡地界,重修已废弃了的宽甸、新甸、大甸、长甸诸城堡城垣。当时明王朝与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人之间大战在即,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六堡之首的宽甸堡比以往更显得重要。其它几个城堡,都是采用修缮的方法继续使用,而宽甸堡则扩建了外城,增添了军力,以加强其军事防御能力。
宽甸堡外城的布局为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梯形,南墙长900米,北墙长1100米,东墙和西墙均长1000米。外城墙两面由砖石垒砌,中填夯土。城墙高7.4米,顶宽2.4米,设三门。东门称“保厘”,西门称“服远”,南门称“安阜”,北城墙依山无门。西门,南门还设有瓮城,城墙四角设有角楼。
文物工作者在以往对宽甸古城址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万历四十三年宽甸堡古城曾经进行过维修。在这次维修的过程,外城三座城门均安装了石制的匾额。
从1573年开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