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兵团精神 唱响时代颂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感悟兵团精神 唱响时代颂歌

感悟兵团精神 唱响时代颂歌别了,边境农牧团场;别了,各族职工群众……兵团电视台“走基层·边境团场行”的编辑记者与坚守边境的兵团干部职工作别,依依不舍。4月6日至6月16日,兵团电视台先后派出4批共14人,分成两个报道组,深入兵团10个师、58个边境团场采访,累计行程1.5万多公里,与边境团场的各族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巡逻,拿起笔、扛起摄像机、举起话筒,记下边境团场的酸甜苦辣,感受职工群众的喜怒哀愁…… 小故事大民生 “关注民生、凝聚民心的报道最受欢迎!” “选择小故事,突出大民生”,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百姓视角来化解大主题是这次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志明:4月6日,我所在的报道组在总编辑黄土根的带领下,驱车近500公里,当晚来到农十三师最偏远的边境团场淖毛湖农场。4月7日,在了解团场基本情况之后的前期采访策划会上。以“关注民生”为主题,选择了退休职工陈顺喜为采访对象。陈顺喜从连队搬到场部新楼房,每月有退休工资,常与众多退休职工在健身场所锻炼身体。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反映第一代军垦人工资有保障、住上新楼房、健身有场地的变化,表现了第一代军垦人热爱团场、扎根边境的精神,以此引出团场50年来环境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众多企业落户团场的现状以及军垦第二代运用科技种植晚熟哈密瓜,抓住商机变农闲为农忙,开展多种经营致富的美好生活。通过退休职工、军垦第二代、在企业工作的职工生活的变化故事,诠释了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的重大主题。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仇丽:皮山农场是农十四师唯一的边境团场,也是南疆报道组此行的第一站。4年前我来到这里时,还很破旧;当我今年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变化令人感慨。由北京援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团场廉租房建设已见雏形,一个新规划的边境团场新镇正在这里悄然崛起。无论是团场的民族手工地毯厂,还是新建成的温室蔬菜大棚,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团场职工求变化、求发展的迫切心情,团党委“一班人”真抓实干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皮山农场政委蒙忠战告诉我们,团场新镇区今年将建设30栋新楼和一所养老院,力争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人口聚集、商业繁荣、和谐发展的新型边境团场。 走基层 体民情 “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才能发现感人的故事!” 生活是新闻的舞台,职工群众是新闻的主角。走基层,就要带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走,面对面、心贴心,真切地感受什么是接地气,懂得“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记者仇丽:农三师托云牧场最远的连队二连位于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线上。在二连,我们采访了柯尔克孜族职工祖孙三代戍边的感人故事。马提·玉米尔阿力当了十几年护边员,儿子吐尔买买提·马提接班当了35年护边员,如今孙子哈里别克又接过爷爷和父亲的班。我没想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牧工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哈里别克说,在山里巡边经常会遇到暴风雪和野狼,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一想到爷爷和父亲都在这里坚持下来了,他也应该继续在这里巡边护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却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我的心在颤抖,眼泪一次次打湿眼眶。 [镜头二]兵团电视台记者敬璐:农四师七十四团,边境线漫长。这里我们选取的切入点是钟槐哨所,因为民兵哨所往往最能突出表现兵团的作用和意义。钟槐哨所里有一张1964年拍摄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边境线上的黑白订婚照。丈夫坐着,妻子站在旁边,两手扶着丈夫的肩膀,两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尽管没有现在结婚照里常见的灿烂笑容,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幸福。我赶紧跟摄像孟庆博沟通,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作为第一代军垦人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守边的见证。现在,一对蒙古族夫妇在这里已经守了12年。刚来那几年,没有电,路也不通,孩子都在团部上学。虽说近两年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通了路、有了电,但仍旧是人烟稀少,只有大山和牛羊作伴。在如今这个年代,常年远离人群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每天除了放羊种地以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骑马巡逻。男主人憨笑着对我说:“没啥,我们就是牧民,这样挺好。”我被他的淳朴和满脸的幸福感深深打动了。 表民意 勇担当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是记者的责任!” 走基层,在路上,不仅要反映50年来边境团场的发展变化,还要了解职工群众的期盼,善于发现、反映问题,揭示矛盾,促进矛盾问题的解决,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镜头一]兵团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志明:4月17日至18日,我们在农六师北塔山牧场采访时,发现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里至今还未用上长明灯,水资源极度匮乏,各种人才奇缺。缺电、缺水、缺人才成了制约北塔山发展的三大“瓶颈”,而这些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