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发展影响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西南地区发展影响摘要:抗战时期,高等院校的内迁不仅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血脉,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内迁院校先进的教学实践理念,促进了西南地区教育、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为当今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 高校内迁 西南地区 影响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的命脉,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高等院校开始了坎坷的内迁历程。
本文论述的内迁院校主要是指从沦陷区迁往大西南国统区继续办学的高校,约占全国高校的70%,这些内迁院校在艰苦的抗战中长期坚持办学,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科技、人才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期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办学水平,加快西南教育的飞跃发展
(一)提升了西南教育的整体水平
抗战时期, 我国新办高校如雨后春笋,陆续统计达 56 所, 西南、西北以及两广及闽浙赣等内迁高校集中的省份就有43所, 占总数的 3/4 强; 高校的内迁和内地高校的兴办促使了我国教育中心的大转移。高等院校从原来的以平津沪宁汉杭厦穗为中心的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转向以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桂林、西安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区及粤北、赣中南、闽西、浙南等地。高校的内迁大大改变了这些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
(二)提高了当地办学的积极性
抗战前,西南地区教育落后,教育基础薄弱, 教育观念陈旧,办学积极性不高。随着内迁院校的转移,尤其是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观念和看法发生了改变,办学积极性空前提高。据统计,抗战时期,云南省新建了两所高等专科学校即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和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共建42所省立中等学校; 128所市立中等学校; 31所私立中等学校。其中较著名的有昆明的天祥中学、培文中学。这些新办的私立中学,教学水平很高,学生的成绩明显超过许多公立中学,这也成为当时云南中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联大的学生深入云南的边远地区,在当地的公私立中学和小学任教,有的甚至创办或帮助创办私立中学,大大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开拓了边远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为云南省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为西南地区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
抗战之前, 滇籍学生在国内外高等学校毕业的很少。根据教育厅的统计资料:从1911年至1938年,共有滇籍毕业生2 575人,其中国外238人,国内2 337人。抗战开始后, 迁往云南的高校除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滇组成的西南联大外,还有中法、华中、中山、同济等大学以及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这些迁入的大学,为滇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滇籍大学生人数也从此大为增加。1942年一个年度,滇籍在校大学生就有1113人。同时, 当地政府和部分内迁高校还着手派遣青年学生到海外留学。例如,国立清华大学鉴于在抗战期间各项人才的迫切需要,于1940年度在滇选派留英公费生20名。与此同时,西南联大还为云南培养中等学校教师,解决本地迫切需要的师资。
二、从事地方经济开发与建设,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抗战时期的内迁院校在教学之余, 根据当地的发展特点寻找课题, 进行经济开发和建设, 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 形成了当地经济的基本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的经济困难。例如,著名的“流亡大学”——浙江大学辗转到贵州省湄潭后, 对当地经济进行了显著的开发。著名的英国史学家、剑桥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李约瑟在抗战时期中国科学研究的一份考察报告《科学的前哨》中, 曾写道: 浙江大学“具有广大试验场地的农业研究所, 也正在进行着很多工作。该所曾发现本地所产一种蔷薇的果实里, 含有多量微生素 C, 并在枣子里面找到维生素 P。该所还研究贵州著名的茅台酒所用的酒曲, 这种酒曲除掉酵母菌之外,还包含特地配入的药剂不下 28 种之多。土壤学方面,进行着土壤氢离子浓度的研究, 和土。中微量元素如镍、锌等研究, 特别注重其对于茶、豆、蔬菜等作物的关系。”{1}
同时浙大又在遵义和湄潭两地推广蕃茄、马铃薯种植; 在黔北推广病虫害防治, 推广蔬菜种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化系罗登义教授受湄潭茶场委托, 测定出茶园的土壤中具有 63 种微生物, 为开发湄潭茶园提供了理论根据, 所试制出的“湄红茶”今天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仍然享有盛誉。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多种途径并举, 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为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奏响了乐章。
三、改变了当地风俗习惯,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的发展
社会风俗的形成与一定人群在较长的时间内相对定居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