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澍-建筑师必须是思想家
王澍:建筑师必须是思想家他是独树一帜但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更是有立场的知识分子,有风骨的文人
“二十几万个村落在整个中国形成的一个体系,就像绘画中出现的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然而30年后的今天,可能只剩下八千多个这样的村子。”王澍边说边推了推眼镜,眼神中带有忧虑:“我所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注意到它们正在消失。”
7月3日,巴黎卢浮宫,王澍在“中欧跨文化高峰论坛”上做了精彩演讲。在他看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乡村,已渐渐从每个人的记忆中抽离。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的王澍,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该奖项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对中国乡村格外关注。
“这座城市的回忆正在慢慢消失”
王澍今年获普立兹克建筑奖时,《纽约时报》在报道该新闻时,所配发的图片是王澍代表作之一——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所在地,曾有30多个传统村落。但当王澍要设计博物馆时,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拆除了,取代它们的是模仿西方的“小曼哈顿”的商业区建设。
在王澍眼里,那里“变成了一片几乎没有回忆的城市”,而他所要做的,则是“唤醒记忆”。
从被拆掉的村落里,王澍找回600多万块废砖瓦片。这些超过8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成了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而按照宁波民间传统建造工艺的定义,王澍所采用的正是濒临失传的“瓦爿墙”技艺。瓦爿墙里,有着古老宁波的诗情画意。
宁波博物馆在很多当地人眼里,成了一座回忆之城。就曾有一位奶奶4次到宁波博物馆参观。王澍问她为什么,奶奶说,原来的家没有了,但在王澍造的房子上,到处都能发现原来家的痕迹。
网友们戏谑“中国”的英文China谐音是“拆哪儿”。王澍亦曾数次感慨自己身处的古老国度被拆得面目全非、丧失了记忆。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
小时候,王澍生活在北京建国门附近一个小四合院中,在四合院外极目都是农田,看得到城市边缘。王澍说,如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正在被拆毁,用于建造社科院的新大楼。“现在的北京到处都是地标建筑,鸟巢、新央视大楼……这座城市的回忆正在慢慢消失,而我无能为力。” 10年前,王澍曾在杭州一家书店翻到一本老相册,看到一名传教士拍摄的1900年的北京,他顿时潸然泪下。
在王澍看来,中国的乡村也正发生巨变,“它和城市是分裂的”。“中国的制度下,乡村的房子都是农民自己建的,建筑师没有权利到乡村去做什么。”
“中国曾经是一个在城市和乡村遍布诗情画意的国家。”在王澍的描述中,中国古代的村落,建筑绝不是主体,它们大都被大树掩映着,或一半山水一半建筑,建筑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在王澍看来,6、7世纪之前的中国和欧洲很像,绘画艺术以人作为主要对象。7世纪之后,经过一系列残酷的内战、经济危机、政治腐败、自然灾害等,中国的整个知识界发生了价值观的扭转——整个兴趣开始面向自然。“因为自然比人间社会更美好,是需要长期维护的对象。”
“当中国的知识界将兴趣转向自然的时候,皇帝们在都城里用木头造1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这些在敦煌壁画上都能看到。但是到了7世纪,观念改变后,高的建筑越来越少,因为这些建造使得自然资源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宋朝的时候,想找一根大的木头柱子已经很困难。而中国的文人阶层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住在自然之中,生活在非常朴素的环境里。”王澍说。
重返自然之道
也许现在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固有建筑被拆毁,新建筑也渐渐失去灵魂。
多年前,王澍曾追随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脚步游走3个月,旅行中既不给房子照相,也不搞土地测量,没一点建筑师样子。
在深入乡村时,王澍不仅关注村庄中有多少种建筑,他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些村子里存在大量学校。他记得,自己曾到过一个叫青浪滩的小村,村小学的老师就着夜色专程拜会这位“来访者”。聊的什么王澍已记不清,“只记得那里没灯,一个人吹着口琴一路踏歌而来。”
“在中国的历史上,知识分子是住在乡村的。除了当官,退休、放假或者别的情况,他们都会回到乡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形成一种制度。所以乡村有相当高的艺术、文学、教育水平。农民的子弟和这些文人生活在一起,也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差不多20世纪初,因为西方的教育体系进来,它才结束。”在王澍看来奇怪的是,“只要是进了西方的学校,很多学生进了城就不想再回到乡村。”
“实际上我们国家曾经有着非常重要的东西,我称之为一个国家的景观系统。”王澍担忧这样的景观系统现在是否还存在。
“其实我们以前的建筑学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是以学者和宗教组成的一个体系,它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道。在我们的思考里自然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王澍说,乡村建筑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