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残垣窑洞群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穿越时空残垣窑洞群记忆

穿越时空残垣窑洞群记忆出了甘孜县城,在狭窄的土路上颠簸片刻,就驶上了一块巨大平坦的坝子。有人向记者介绍说:此地地名叫斯俄乡,这是以前十八军修建的机场,但是如今已经废弃。只见山坡上,一层层错落有致地布满了窑洞,洞口是矮矮的拱形门。厚厚的土墙,排列整齐,有上千个之多,密密麻麻。现在,残破的洞门墙垣被疯长的杂草包围,在阴郁的天气里显得凄凉而又无比悲壮。 高原上让人震撼的“延安式”窑洞群 十八军窑洞群遗址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甘孜县发现的最具价值的近现代革命遗址。 十八军窑洞群位于甘孜县斯俄乡,为十八军与兄弟部队抢修甘孜飞机场时部队驻地。据相关资料记载:1943年,西康省修筑甘孜飞机场,用时8个月,完成土方工程。1951年,十八军调集民工3000余人,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长320米、宽120米的碎石跑道,窑洞群便修建在跑道的南侧和西侧,占地8.4万余平方米,依山而建,层次分明,现存窑洞1000余个。其顶部为十八军九位女烈士墓地。目前,甘孜县正在积极申报将十八军窑洞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为了和平解放西藏,毛泽东于1951年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训令之一规定:西南军区之18军留两个师(53师、54师)于甘孜、昌都地区担任修筑甘孜机场与甘孜、昌都段公路任务。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机场建设开始了,据介绍,甘孜飞机场1951年4月正式开工,11月举行落成典礼,历时八个月,中央政府调集民工近3万人一起参与修建,总用工共150万个。总计挖土方88万立方米,填石方达16万立方米。 文献中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机场工地:“灯火闪亮,机声隆隆,昼夜不停”。当年在这样高海拔地区修机场的工程之浩大和壮烈,记者似乎已经感受到。只是现在这里过于安静,只有疾风吹得风马旗呼呼作响。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慨。 窑洞的门口仅一米来高,必须小心翼翼躬着身子才能进去,因为风雨侵蚀的缘故,所有窑洞的洞顶几乎全部垮塌,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土墙上清楚地俯瞰窑洞内的结构。大多数的洞就简单的只有一个房间。即便是这样简陋,当时的士兵们也想了很多方法改善居住条件,比如在洞门两侧凿出两个小窗,一来增进空气流通,二来增加室内自然光线。要是在夏天,想来窗台上还可以摆放些野花,这可能是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兵们住的吧!记者想。 有一部分的窑洞在进洞口后多了一条走廊,走廊两旁的土墙上有一些凹洞,里面可以摆放一些小东西和杂物,从走廊上的矮门进去才是卧室,这样的结构保暖性比单独一间的要好,至少风不会直接灌进来;还有的明显是一室一厅的结构。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构造,窑洞里的黑暗、潮湿也是不言而喻的。当年修建甘孜机场时的艰苦条件可想而知。 相关资料显示,一九五一年春,十八军先遣部队在胜利结束昌都战役后,部队给养相当困难,又不能就地筹粮。于是,上级决定抢修甘孜机场,建立空中通道。部队为了防寒,保障人员的健康,必须先要筑窝棚,后施工。根据领导的指示,部队沿布绒朗山山坡两边挖掘坑洞,架上横梁,搭起树枝,糊上黄泥。且为了美化环境,找来白粉,涂抹墙壁,寻来各种颜色的鹅卵石嵌成各种图案和标语,如:“解放西藏,保卫国防”、“修建机场,支援前方”等等。 甘孜位于四川西北部,属高原气候。初到这里,最感不适的就是空气稀薄,气候多变,连上一个小坡也要喘气不止,更不用说疾走快跑了。当年的18军部队初到此地,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住宿问题。这条山沟四周光秃秃的,除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外,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民房。几百人的部队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还要完成修建机场的任务,这对他们来说该是一次怎样严峻考验啊。 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部队要从驻地到山上约10公里的地方才能砍伐到木材,山顶上白雪皑皑,都是原始森林,一上午只能搬运一趟,稍作休息,再带上干粮和水,再上山搬运第二趟。大约10天时间,窑洞盖好,铺上厚厚一层青稞麦秆,部队就先后搬进这冬暖夏凉的“新居”,直到机场竣工。随着机场建设队伍的逐渐庞大,位于山坡上的窑洞数量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苦战在高原机场的那些英雄女兵们 斯俄乡窑洞群附近有9个坟茔,如今被修葺一新,墓碑上刻着“无名女战士墓”,碑下摆放着些许五彩的野花。据记载这几位18军的女兵,年龄都不超过20岁,在修建甘孜机场过程中不幸因窑洞塌方而牺牲,于此地长眠。当年这9个和其他一起被获得批准进藏的女兵,满怀一腔热血和理想,奔赴高原,如今只有一冢的黄土,卧于蓝天下、碧草间,头朝东,面向无比眷恋的故土了。 1951年春节后,18军54师医训队奉命停课,参加进军西藏修建甘孜飞机场的任务。当时医训队约100余人,大多数是来自四川的高、初中生,其中不少是满怀爱国热情为了抗美援朝弃笔投戎,但因年龄太小而被退回,后又不甘心,正遇18军招收新兵,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