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手法治疗颈椎病280例疗效研究
手法治疗颈椎病280例疗效研究【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03-01
【摘要】:目的:回顾探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针对280例颈椎病采用手法治疗。结果:手法治疗颈椎病280例,临床治愈:196例(70%);显效:42例(15%);有效:22例(8%)无效:20例(7%),总有效率95%。 结论: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的作用,使受压神经得以缓解,促进炎症及充血、水肿的消退和吸收,拉大椎间隙及椎间孔,调节和恢复颈椎的解剖生理曲度,使神经根、椎动脉受到的刺激得以缓解,解除因急慢性劳损所致的无菌性炎症,缓解因刺激神经、血管、韧带而产生的一系列酸痛、僵硬、放射痛等症状,具有优异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手法;颈椎病 ;疗效分析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指在外伤、劳损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之为颈椎病,其不仅影响颈部神经根、血管、脊髓,而且常波及到脑血管、心血管、胃肠道等组织器官,给患者及整个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障碍之一 。[1]目前对本病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又以推拿手法最为有效笔者集10余年临床经验,应用中医传统手法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于2008年12月-2011年治疗颈椎病28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132例,女148例,年龄18~74岁,年龄40—50岁发病者75例,51—60岁之间发病者56例,6l岁以上发病者40例,病程2个月—24年,平均42个月,均经专科检查和x线检查确诊,其中行CT检查233例,行MRI检查47例,其中颈型46例,神经根型102例,椎动脉型29例,交感神经型36例,脊髓型11例,混合型56例。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可将颈椎病分为5型:①颈型:颈、肩、枕部酸痛伴活动受限,可触及压痛点。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②神经根型: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感觉障碍等,在颈5以下者可出现颈僵,活动受限,向一侧或两侧肩臂部放射性麻木,病变棘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压颈、头顶叩击试验均阳性,x线片示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③椎动脉型:可表现头痛、恶心、呕吐、体位性眩晕、耳鸣、耳聋、旋颈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侧方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④脊髓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肢体束带感,肌力减弱,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⑤混合型:临床上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2. 治疗方法
2.1 俯卧位手法
2.1.1 压揉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双手五指自然张开伸直,压于斜方肌表面,以中等力度,利用掌指关节及腕关节的力量作压揉,速度每分钟50—60次。
2.1.2 拿捏法:单手呈拿持状,以指腹着力,用轻重交替的力度,拿捏项部的肌肉,速度每分钟70—80次。
2.2 仰卧位手法:
2.2.1 点按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头偏向左侧,术者用左手置于患者右颞部制动,右手拇指指腹点于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三角处,以中等力度按压,停留约1秒,再迅速右手拇指指腹点于胸锁乳突肌止点处,以中等力度按压,停留约1秒。双手拇指指指腹点于双侧锁骨上窝处,以中等力度按压,停留约3秒。
2.2.2 牵扳法: 项部垫枕,颈椎稍前屈。前屈度数如下:颈1—3椎体,前屈100;颈3—5椎体,前屈200;颈5—胸1椎体,前屈200。术者于患者头侧。助手立于患者足侧,双手紧握患者双踝部。术者左手虎口与掌心呈半握拳状托住患者颈项部,右手腕部屈曲连通掌跟及大小鱼际肌呈弧形按住患者下颌处。术者与助手同时用力作牵引,时间30秒,力量约10公斤。头颈部前屈150并稍向对侧侧屈。寻找患侧椎体节段的横突。左手拇指指尖以中等力度按压患侧椎体节段的横突。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其余四指置于左侧面颊部。轻微旋转颈椎,当左手拇指指尖感觉有阻力时,迅速而轻巧地向右侧后上方旋扳颈椎,当闻及弹跳声或有弹跳感时即刻将头部扶正,并镇定1分钟。
2.3 端坐位手法:
2.3.1 滚动法:术者拇指外展稍内收位,其余四指并拢,以拇指指腹为着力部位,在肩背部及项部肌肉垂直于肌纤维纵向走形以中强力度作沉缓有力,快速移动的手法治疗,速度每分钟40—50次。
2.3.1 理筋法:术者拇指外展稍内收位,其余四指并拢,以拇指指腹为着力部位,在肩背部及项部肌肉沿肌纤维纵向走形以中等力度作柔和有力的手法治疗速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