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议贵州民居建筑及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贵州民居建筑及规划

浅议贵州民居建筑及规划 摘要:贵州民居建筑及规划形式所体现的聚居群落模式、营造境界,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所提倡的自然生态的理念,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关键词:民族村寨;古建筑群;石头民居;地域特征;原生态;依山就势;和谐共存 Abstract: guizhou domestic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forms that embodies the inhabit community mode, build state, fully embodie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dvocate natural ecological concept, respect the characters of natural geography regi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because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pecial scenery. Keywords: minority village;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Stone hous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s the pape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形成于明清时代的少数民族村寨,是贵州最具民族特色的古建筑。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无论是建筑环境、布局、用材、造型,还是建筑工艺、功能、习俗,都独具特色,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的载体。山清水秀,竹木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共同特点。苗族的雷山郎德古建筑群、松桃寨英古建筑群和新寨古建筑群,布依族的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花溪镇山村古建筑群,侗族的天柱三门塘古建筑群,水族的荔波水浦古建筑群,仡佬族的务川龙潭村古建筑群等等,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原有风貌保护完好,是“原生态”文化的典型,已被分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共计30多个苗侗民族村寨,由于自然景观特别优美,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民族村寨中的公共建筑,是贵州明清古建筑中最为耀眼的一类,如侗族的鼓楼、“花桥”、戏楼;苗族的龙船棚、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等等,突出体现各自的民族特点。侗寨鼓楼作为侗族村民共建共有共用的集社会、文化、交际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物,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江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侗寨鼓楼。“花桥”即风雨桥,因桥廊上遍施彩塑彩画而得名。鼓楼、“花桥”集中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一带。侗寨“花桥”具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水上交通设施,还有多方面的用途。修在村头的“花桥”,不仅起着“锁水”、“拦龙”、“护寨”作用,还是村民迎来送往、款待宾客唱“拦路歌”、喝“拦路酒”的热闹场所。有些侗族风雨桥,在宽敞明亮的桥面长廊中修建鼓楼式亭子,形成鼓楼与“花桥”结为一体的雄伟建筑物。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首推跨度最大的黎平地坪风雨桥。绝大多数鼓楼、“花桥”建于清代中晚期。贵州潮湿多雨,木结构建筑难以长久保存。火灾及兵燹也是造成上述建筑寿命不长的重要原因。由于鼓楼、“花桥”是侗族村寨的“旗帜”,标志财富和地位,常因经济条件改善而不断修缮乃至重建。因此,许多鼓楼、“花桥”,维修、重建于“咸同起义”后的光绪初年。侗族的戏楼大多修建在池塘上,台上唱戏,台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在百余座侗族戏楼中,黎平高进戏楼规模最大,已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雷公山麓清水江畔苗族村民,每年农历五月下旬,在江上划“独木龙舟”,意在“杀龙祭祖”、治理水患,祈祷风调雨顺。独木龙舟挂桨上岸后,架空覆于长约三四十米的龙船棚内,至今保存建于清末的40多座木结构龙船棚。铜鼓坪、芦笙堂是苗族村民“吃鼓藏”、“过苗年”身着节日盛装隆重祭祖时,跳“铜鼓舞”、“芦笙舞”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场所。用鹅卵石仿铜鼓纹饰铺设的雷山郎德上寨“铜鼓坪”最具代表性。贵州许多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场所,或为古庙,或为拱桥,或为溶洞,或为河滩;场内或种有古树,场边或冒出山泉,都有特殊标志物。有的节日活动场所,修有专门建筑,除龙船棚、铜鼓坪、芦笙堂而外,还有赛马场、斗牛塘、对歌台、坐花房、妹妹棚等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使“多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