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美熏陶.docVIP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美熏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美熏陶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美熏陶摘 要: 作者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赏析人物刻画中的形象美、语言中蕴含的情操美、景物描写中的自然美、叙事中的行为美,写作中的艺术美等,从而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 美的熏陶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人物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知伟大的形象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和重大社会价值的高大、完美形象。这些形象有的令人肃然起敬、赞叹不已;有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催人奋进。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芦花荡》中,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并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的老艄公。再如《邓稼先》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之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攻克一切难关,终获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闻一多的说和做》中,先做后说、只做不说,表里如一,治学严谨、一身正气的伟大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愚公移山》中矢志不渝,不惧任何困难,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愚公,《热爱生命》中,在饥饿、寒冷、挫折和伤痛中顽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的硬汉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前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了祖国大业,甘于献出自己一切的牺牲精神;中者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他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与建设国防事业,克服各种困难,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爱国精神;后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战胜一切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发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激励学生感知形象美,唤起精神力量。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先让学生讨论为了全家出行方便,愚公是怎样发动全家的力量来移山的,在他们“移山”精神的感染之下,邻人“遗男”也“跳往助之”;而后再点拨学生探究:除了移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他们没有采取搬家的办法?从而明白他们之所以“明知移山难,偏把移山选”的目的是磨炼人的意志;最后让学生畅谈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怎样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从而达到由感染到内化的作用。 二、发掘语文教材中语言美的因素,引导学生体验高尚的情操美。 在中学课本中,有许多能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荡涤心灵、陶冶情操的励志语言,它就像咚咚不息的战鼓,冲锋陷阵的号角,催人倍加努力。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至今乃至今后都可作为我们思想的指南,因而我们教学时就要激励学生从小树雄心,立大志,长大后为民服务;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让学生品味作者的博大胸怀,甚至还有舍己救人之情操?“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前人尚能如此,我们后人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铿锵有力,震撼人心,所以我们更可以此激励学生,在和平时代,虽不要大家流血牺牲,但在建设强大的中国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有这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 同样,那些千古流传,富有深邃哲理的名言也是熏陶学生高尚情操的好材料,它能给学生以警策和激励。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旧的、没落的事物终将要被新生的事物所替代”这一哲理。再如《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导学生懂得不仅历史如此,今天,将来也是如此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谁关心爱护老百姓,谁就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的哲理,更要学生弄懂在幸福生活的成长过程中,也要有忧患意识,要勤奋刻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造就自己。 我在教学名言,尤其是教学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时,多采取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点拨,最终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风光描写的范畴,然而学生学习时往往是根据字面和作者游山西村的路径理解为描写山村特有的山路弯曲,杨柳林木重重的风光。为让学生抓住这富有哲理艺术的字句,感悟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我按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顺着首联往下理解,学生联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出: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似乎没有什么通畅的道路可走到近前,在垂柳依依、山花掩映之中,隐现出一片农家茅舍。然后反问学生,诗人仅仅是写山村风光的吗?经过我这一点拨,学生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猛然发现诗中上句的“重”、“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