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胆瘅病机看肝胆在神志方面的作用.doc
从“胆瘅”病机看肝胆在神志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胆瘅 《黄帝内经》 神志 胆主决断
中医情志致病学说认为,“七情内伤”直接受病部位在五藏,即《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喜怒不节则伤藏”,具体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思伤脾”等。但在《素问·奇病论》中描述了一种由精神因素引发的疾病——“胆瘅”,如其病名提示的,其病位似不在五藏,而在“奇恒之府”——胆:“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太素》无‘口苦取阳陵泉’六字)。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针灸甲乙经》作‘夫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针灸甲乙经》作‘胆气上溢’,无‘虚’字)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胆瘅”病理机制探讨胆的“藏而不泻”特性对其发病特点的影响,从而探讨《内经》对胆与神志关系的认识。
1 “胆瘅”虚实之争
《素问·奇病论》的“谋虑”“决断”都是真实的神志活动。《素问·奇病论》认为这种神志活动直接影响(肝)胆状态,这使我们首先联想到的不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思伤脾”或“肝在志为怒”,而是《素问·灵台秘典论》中有关肝胆的调控神志功能的著名论断:“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胆府的状态,在实质上就是胆汁(胆液)的状态——“数谋虑不决“则胆”藏而不泻”的正常状态被破坏,胆不摄藏则胆汁外泄,胆汁上至口则口苦。这与《灵枢·经脉》认为“口苦”乃胆气不和的看法一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不过,据《灵枢·经脉》,胆经自头下行至足,《素问·奇病论》既称“胆虚”,又称“气上(溢)”,似乎难以理解—胆的这种病理变化,究竟属虚还是属实?众注家的意见分裂成两派。一派恪守“注不破经”之例,围绕“胆虚”二字作解。例如马莳:“此人数谋虑而不决断,故胆气以烦劳而致虚,胆气上溢,口为之苦。”[1]
然而,胆气既虚,如何又能上(溢)?马莳对这个问题有点回避。同派注家张介宾虽然把肝也扯进来,但在关键问题上仍然含糊其辞:“数谋虑不决则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2]
不同版本的文字歧异使情况更加复杂。“胆虚气上溢”五字,在《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作“胆气上溢”“虚”字阙,亦即“胆虚”一说在《甲乙经》里并不存在。另一派注家如丹波元简认可《甲乙经》的表述,辨称“胆瘅”并非胆虚,而是胆实:“‘数谋虑不决’,宜胆气怫郁,《甲乙经》似是。《圣济总录》云:‘数谋不断,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气上溢而为口苦也。经所谓是动则病口苦’,以气为是动也。”[3]
丹波元简主张抹去“虚”字以消除“胆虚”和“气上(溢)”间的矛盾。从胆经经气的角度看,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厥”指厥气逆上,亦即“阳厥”之义。杨上善注:“少阳之络,腰以上实,多生厥逆病也。”[4]《素问·奇病论》“气上(溢)”,与此正合。按郭蔼春的意见,“溢”当作“嗌”[5],则文义更加显明。
还有一个旁证来自《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大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邪在胆”从字面看显系有余之症,似乎是对以“胆瘅”为胆实的看法的明确支持。
不过,认真推究丹波元简所说“胆气怫郁”,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胆气既然郁闭不舒,怎么会导致胆汁外泄?一“郁”一“泄”,岂不矛盾?丹波元简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故征引《圣济总录》和《灵枢·经脉》(即《经》)为“胆气怫郁”佐证。但是,《圣济总录》说胆受扰则胆汁由清变浊,是由《难经·三十五难》“胆者,清净之府也”臆想而来,以之为凭,未免择焉不精;所引《灵枢·经脉》又语焉不详,均不构成有力证据。
2 从“筋痿”类推“胆瘅”
“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嗌)”究竟应怎样理解?实际上,放宽眼界把肝胆的相关性考虑进来,便会发现这虚实之争未免拘拘于方寸。“胆瘅”病位在胆,但并非原发性胆病,而是肝病累胆。另一个例子可资 参考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甲乙经》作“胆热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筋痿”和“胆瘅”两病病因、症状均有相通之处。第一,“筋痿”口苦是多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是一个主因。“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含义和《素问·奇病论》“数谋虑”十分接近,可以说就是后者的详细阐释。思虑过度则肝过用,属七情内伤,即如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