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doc

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doc

  晚清广东的“公局”——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权力机构 【正 文】 以往有不少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士绅控制基层社会的问题(注:例如吴晗、费孝通等的《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仲礼的《 中国 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 科学 院出版社1991年版)、贺跃夫的《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先明的《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 历史 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对此均有论述。),还有学者对广东的士绅机构作过研究(注:杨念群的《论十九世纪岭南乡约的军事化——中英冲突的一个区域性结果》(《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也涉及了本文论及的问题,予笔者很大启发。杨先生的 论文 重点论述士绅机构“军事化”的问题,这些机构的其他职能并非这篇论文关注之点。杨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广东不同区域(例如珠三角与客家地区)的差异,也没有提及19世纪中期以后普遍设立的“公局”。),但关于各地士绅如何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作用,具体研究似乎还不多。晚清广东的“公局”是普遍设立的士绅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机构,有一定代表性(注:刘志伟、陈春声的《清末民初广东乡村一瞥——〈辛亥壬子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介绍》一文(收入柏桦主编:《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五暨韦庆远先生七十华诞纪念论文合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提及番禺沙湾的仁让公局,并对其做了个案研究。两位教授向笔者提供了有关史料的照片。《辛亥壬子年经理乡族文件草部》是笔者所知的惟一一种公局的原始档案。本文引用该项资料时按刘、陈两教授文章的编号。),本文拟做一专题探讨。     一、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公局在广东普遍设立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6回提到:“我们广东地方,各乡都设一个公局,公举几个绅士在那里,遇到乡人有什么争执的事,都由公局的绅士议断。”[1] (P439) “局”一般指官署或办事机构。在清朝,官署被称为“局”的多为临时性或新设立的机构,如善后局、保甲局、厘金局、缉捕局之类。非官方的办事机构往往也称为“局”,例如,香山县的士绅“为文武新生致送教官册金贽敬,免受苛索”,建立“印金局”;为“合邑致送京官炭金”建立“炭金局”[2] (卷4,建置·局所)。“公局”一词常见于晚清的 文献 ,从字面看,“公局”的含义是“公同办事的机构”,如1906年,粤督“札饬广东藩司,克日择地设一公局,名曰广东铁路公局,以便接见绅商”[3]。但在晚清的广东,“公局”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士绅在乡村地区的办事机构,通常是“团练公局”的简称。 在嘉庆、道光年间甚至更早,广东乡村也有公所、公局等士绅控制、管理的机构(有时也用社学、公约等名义),拥有武力,行使缉捕、稽查等权力。如香山县,在嘉庆年间为防堵洋匪张保仔,“邑城郑敏达等七姓”捐资创设固圉公所,又名附城公所[2] (卷4,建置·局所)。1806年,该县小榄士绅何应魁,为防御海寇郭婆带,“捐金五百为乡里倡,设公约,分置巡船卡口,建碉台,督勇昼夜堵御”[4] (卷15,列传)。道光间,该县隆都士绅郑瑞芝主持隆都局,“鼓励丁壮,严密巡缉,屡擒剧盗”[2] (卷11,列传)。该县大车乡士绅林谦,因庚子年(1840)“英吉利以禁烟启衅,奸宄乘之”,“谦告县集众于云衢书院,立章程,严堵御,东乡赖以安”;1847~1848年,“西粤贼起,蔓延东省”,林谦“于是分东乡为六局,督乡团,察游匪,设总局于邑城之东”[5] (卷4,耆旧)。不过,这类机构多因战乱而设立,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事平后便解散或停办。 公局在广东的普遍建立,与咸丰年间的红兵起义有关,这在文献中有清楚的反映(注:黄宇和查阅大量叶名琛档案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见(澳)黄宇和著、区鉷译:《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35页。多种方志(如香山、顺德、南海的县志)的记载也可作为佐证。)。顺德县的情况最为典型。嘉庆八年(1803)顺德县在籍进士胡鸣鸾等建立了容桂公约,拥有武装,“按亩抽费,设船勇专司搜捕”;但这个公约后来已相当涣散。而且,并非全县都有类似机构。红兵起义时,顺德士绅组织了很多武装组织。但在起义平定后,这类组织并没有解散,不但在县城继续有团练总局,在籍太常寺卿龙元僖等还“访各乡绅士,由县札办乡局分理捕务”[6] (卷27,列传七;卷32,杂志)。于是建立了从县一级到乡一级的公局体系,县的团练总局接办了原容桂公约的捕务和捕费等。1871年,顺德县团练总局奉命裁撤,“并传知各乡公局改为公约”;总局就改称“护沙公约”,即著名的东海护沙局。中法战争期间,县团练总局再次成立,战后又解散。按《顺德县续志》的记载,顺德县的公局多数改名公约,也有仍用公局之名[7] (卷3,建置略二)。但不管改名与否,实质并无区别,时人也统称之为公局。1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