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doc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 关键词:童心说;文学本源;文学创作;文学发展 一、性情之真的文学本源论 文学本于心,或源于道是讨论了千年的文学命题。《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中情动而成诗。程朱理学显然认为文学应当是源于道的,文学的功能是为道服务。 其实本于心与源于道并没有明显的对立,而是交叉融合的。在晚明所谓的官方文学中,儒家道统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却被人为地对立起来。此时的理学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统治者并不希望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文人应当利用自身的本领为统治者治理天下服务。文学也是如此,在封建集权统治的框架内,文学是不应当抒情言志的。晚明儒家道统中的文学,应当是为道服务的,这次的道,被缩小为政治思想与人伦道德。一旦将文学的功能限定在政治范围内,为文而造情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心学盛行之后,文道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王守仁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心是天地的主宰。有了心学理论的支持,文学开始从本于道向本于心转化,文学的功能也从道的附属中得到提升。良知是人的天性,是至善的人格,主观人格的主题观念日益凸显出来。在心学风潮的影响下,李贽注意到了主体意识的表达和自然人性的崇尚,树立了表达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说文学观。 此外,佛学的唯心主义也给了李贽很大启发。故强调个体价值与个性解放成为李贽本于心的内在动力,是李贽反理学的文学主张的精神内核。李贽认识到晚明社会已经到处充斥着假的东西,对假的现象是深恶痛绝的。 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1](P276) 原本的天下至文,被别有目的的人解读后,也就成了假的,所以李贽主张回归赤子之心。李贽一生都在向往纯真,无论在道德观念上还是在文学观念上,他都崇信为人必真,言必真,反对假言,假意。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逆志,直心而动,只需本着童心、真心,因情而发。 在创作的过程中李贽总是真情流露,他在《读书乐并引》中表达他徜徉书海的乐趣: 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 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 心。哭匪无因,空潭无人;未见其人,实劳我心。弃置莫读,束之高屋,怡性养神,辍歌送哭。何必读书,然后为乐?乍闻此言,若悯不谷。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界何窄,方册何宽!千圣万贤,与公何冤!有身无家,有首无发,死者是身,朽者是骨。此独不朽,愿与偕殁,倚啸丛中,声震林鹘。歌哭相从,其乐无穷,寸阴可惜,曷敢从容! 他在读书中寻找乐趣与精神的共鸣。读到有感触的地方,时而自笑自歌,时而涕泪滂沱,李贽在浩瀚的书海中感到的是其乐无穷。作为一个读者,他也本着童心的精神,由心而发地感受文学作品,对话历史,增长知识。他最大的乐趣就在阅读上,书籍给予他广阔的世界,追求真知是李贽最快乐的事情。有感而发, 然后将真情实感通过笔端表述出来,李贽将有限的生命,都用在问道上,读书上了。李贽有大量作品是与友人的书信、酬唱,记录了与友人的往来。特别是到了晚年,朋友成为李贽的人生寄托。他通过书信、杂文与诗作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有时也讲述自己的孤苦困顿,老病缠身。大量的阅读成为李贽著书立说的基础。 二、言必己出的文学创作论 既然创作不为道,本着心学的基本观点,李贽在《童心说》中阐述了创作目的论:创作出发自赤子之心的天下至文。荡涤天下的假文,回归最初一念之本心是李贽文论的核心。 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所谓的文不以载道为目的,只为表达最初一念之本心,为了创作主体心灵的释放。写作为人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以求快乐自己。他在《寄京友书》中说到: 《坡仙集》有我披削旁注在内,每开看便自欢喜,是我一件快心却疾之书,今已无底本矣,千万交付深有来还我!太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李贽倡导朴实的文学观,认为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新奇,文学的魅力来自平淡隽永。他在《复耿侗老书》论述了时人乐于追求的新奇: 世人厌平常而喜新奇,不知言天下之至新奇,莫过于平常也。日月布帛菽粟是新奇正在于平常,世人不察,反于平常之外觅新奇,是岂得谓之新奇乎? 世人追求新奇、新鲜,李贽却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新奇蕴藏于平常之中。应当做到智者不惑,不惑与新奇,以其不忧于未来之祸害也;故又曰仁者不忧。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