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doc

  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孝的演变 现实意义 一、孝的思想起源与发展变化 孝最早出现于金文,金文中的孝,主要是针对故去的祖先。西周时代,周人继承了殷人的祖先崇拜,使孝的对象不仅限于祖考,也包括皇神。所以,孝的原始意义是介于宗教与伦理之间的。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的主要功能不在伦理生活这方面,而是在政治生活这方面。因为当时周得天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巩固统治权。而当时最能统治人心的力量是宗教,所以周人就竭力宣扬文王、武王的德业,把他们神圣化,以成为民族凝聚的焦点和政治团结的最高象征。周人对孝的规定是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 孝具有伦理规范意义是在孔子时期,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孔子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建立在传统宗教基础上的孝道已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伦理,是社会的需要。而当时的社会结构以由宗法宗族制度向宗法家族制度转变,并以单系亲族组织为原则,以父子关系为主,其他的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以父子关系为准绳。所以提倡孝道是稳定当时社会结构的最有效的力量;第二,从哲学观点来看,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仁是一个普遍性原则,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必须有一个特殊原则,去实践仁。孝这一观念,就是仁在道德实践上的表现,就是一个特殊原则。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内容有: 1.维持长幼之序。入则孝,出则悌就是其基本原则。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要是年长的,就受人尊敬。 2.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些规范里最基本的一个就是无违,孔子对无违的解释是:生,是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孝这一规范,既是伦理的,又是宗教的,它内化于人的心中,成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宗教活动。至于孔子对孝道的其他解释,都是从无违这一点推衍出来的。但是,孔子的无违并不是要求对父母命令的绝对遵从,而是对父母前辈身上所凝聚的经验、智慧的肯定、认同和接纳。 3.孝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也就是说,仁必须和作为具体行为规范的孝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来。 4.孝与忠。孔子关于孝与忠的言论只提过一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由此可见,孔子所提的忠只是政治领袖尽孝尽慈的效果,与后世完全无条件服从的忠君意义,是毫无关涉的。 (二)、孟子对孝道思想的发挥。 1.亲亲原则。孔子讲的孝道只属于父子一伦中的规范,孟子把这一规范的价值扩大,似乎成为唯一的是非标准。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4]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5] 事亲、尊亲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表现。因此,也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6]之说。 2.孝悌意义的扩大。孔子讲的孝悌是维持长幼之序的基本原则。孟子把它无限扩大,不但是王道的一个条件,还是复仇的一种手段。甚至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7] 3.受前面两点影响,孟子把无违推向另一极端。大孝终身慕父母。[8]使为人子者,除了遵循父之道,很少再有发展的余地了。孝子成了人生唯一有意义的角色。 4.孟子塑造了很多孝的典型,尤以舜为最。 (三)、孔孟以后孝道思想的演变 在孟子时期,已有泛孝主义的倾向,经秦至汉的演变,已完成真正泛孝主义的思想体系。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出现了汉以孝治天下的情形,孝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魏晋隋唐时期,玄学、佛教盛行,对儒家形成冲击之势,在儒、佛、道对立交融的过程中,孝文化体现出崇高与变异的特点,出现了 援道入儒的新特点,强调孝道的自然亲情,而削弱孝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宋元明清时期,孝道演变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除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日益入主内地故不十分重视孝道外,宋明清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孝道,使之在理论上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专制化倾向,在实践上则体现为愚昧化趋向。 (四)、孝道在封建社会演变中出现两个问题。 1.忠孝混同。在孝道的演变过程中,孝的价值已逐渐被升高到取代一切价值的地位,与专制政治结构中的忠君相冲突。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忠孝混同,其本质是孝道思想演变和政治制度演变而相互影响的产物。这样就使专制帝王在心理上得到全民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思想体现在《大学》、大小《戴记》、《吕氏春秋》多些,《孝经》只不过是更有系统地整理。 2.私情与国法相冲突。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主张舜应窃负而逃。就蕴藏着私情与国法之间相冲突的问题。 二、孝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及实践中的问题 作为道德实践行为的孝是动态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新的内涵。同样,作为哲学概念的孝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中国传统所一直倡导的孝,在现代社会里面对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现时代的背景下,让孝既能保留传统精髓,又可以融入时代感,是儒学、社会学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学科值得深入探究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