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doc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doc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分析   赖德胜、田永坡在《对中国知识失业的一个解释》一文中 总结 了现有 文献 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高等教育 发展 过快,其供给超过了需求;大学生预期工资过高; 企业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减少对大学生的雇佣;高等教育体系僵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从中可知,造成“知识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需求,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似乎出现了过剩。那么中国高校毕业生是否真的出现了过剩?   据中国社会 科学 院人口与劳动 经济 研究所统计,2004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中国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大学毛入学率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而美国的毛入学率是70%左右。   实际上中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比例小,分布不均衡,不是过剩,而是短缺,“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效应”是形成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歧视现象   歧视是一种偏见,是歧视主体受个人价值观和传统意识的影响而对某一客体所持的倾向态度,它能极大地影响视主体的行为或行为选择。这里所讲的歧视是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偏见。这种偏见存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方面,因而它表现为多种形式和类型。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看,有地区歧视、行业歧视和职业歧视等;从劳动力需求方看,有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血缘歧视、关系歧视、种族歧视、生理歧视等。   (一)高校毕业生的歧视、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歧视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地区歧视、行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地区歧视因地区收入差距和环境差异而引起。中国西部地区、 农村 地区、小城市的收入水平和环境状况大大弱于相应的东部地区、城市、大城市的收人水平和环境状况,因而高校毕业生择业中地区歧视表现为对西部地区、农村和小城市的歧视。大学毕业生中流行的“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论调就是这种歧视的典型反映。   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积极倡导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工作。近几年来各高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去西部择业。但效果如何呢?据华东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在2Oo4年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去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只占毕业生的17%,而且实际去西部、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达不到这个比例。   再以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地区为例,毕业生都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北京、广东、上海成为最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省市。其中广东是接受流动本科毕业生最多的省份,北京则在吸引毕业研究生数量上独占鳌头。中西部人才则流失严重。净流失省区数量呈扩大趋势。从流动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看,专科毕业生基本留在生源所在地就业;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力军,所占比例高达97%。与本专科毕业生相比,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区更为集中。如2001年全国~级学科毕业研究生中参加就业的有49479人,京沪粤是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引进地区,实际接受毕业研究生23266人,占全国毕业研究生的47%。西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研究生有一半流向东部地区。   行业和职业歧视是对所选工作性质、工作对象或工作种类的一种歧视。这种歧视主要受传统习惯势力、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影响。从行业看,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业、环保和服务性行业有歧视。特别是那些来自落后农村的高校毕业生的父母一般都受“读书做官”和“官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应该做“官”,所以在孩子择业时都不会让他们在农业和服务性行业中去选择,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子女的择业倾向。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比例不断猛涨就是行业歧视的反映。据国家人事部统计,全国报考2006年国家公务员的达36.5万人。人数比上年增加47%;每个岗位有35人在竞争,个别岗位竞争者甚至超过2000人;最终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超过了2005年37:1的平均报考比例。“你报考公务员吗?”一度成为2005年高校里的流行语。   从职业来看,高校毕业生对清洁工、服务员等较低层次的服务类职业都有一种偏见。他们认为这些职业地位低下,待遇不高,受人歧视,因而对这些职业都有一种偏见。他们在择业时。很少或根本就不拿去考虑这些职业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三资企业.国有企业等部门才是他们择业的范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管学院2O04年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国家机关(30.7%);三资企业(241%);国有企业(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