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六(48张PPT)
2003年 《民办教育促进法》 1999年 《高等教育法》 1996年 《职业教育法》 1995年 《教育法》 1994年 《教师法》 1986年 《义务教育法》 1981年 《学位条例》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科教兴国” A、提出:1995年; 《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科教兴国” A、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B、原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C、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说: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 探究活动: 综合以上所述,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 1)环境改善: 2)经济需要: 3)政府政策: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立法。 4)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 两基、职教和普教、成教、高教。 * 回顾上节内容,思考: 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 社会环境: 方针政策: 政府: 2)经济上: 3)文艺工作者: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奠基篇; ——挫折篇; ——发展篇; 1966年 1976年 1949年 趋势 年份 奠基 挫折 蓬勃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阅读本框前面两段内容,思考: 思考:根据这一方针,新中国是怎样改造旧教育的?影响又怎样?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 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 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949年 1964年 60%以上 38.1% 年均扫盲604.3万人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72% 12.21% 15.88% 23.5%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