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穿耳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doc

浅谈穿耳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穿耳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doc

  浅谈“穿耳”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 【 论文 关键词】穿耳;女性地位;礼教   【论文摘要】在我国,“穿耳”从产生伊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束,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人们对其的看法,抑或是在社会中盛行的程度,都经历过了数度演变。这些演变是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尤其是礼教 发展 程度所决定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传统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穿耳”习俗发展至今,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妆饰行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明社会或是未开化民族,在穿耳戴耳饰上,都有着惊人的默契。但殊不知,“穿耳”习俗源远流长,其在不同的 历史 阶段不同的地域,其象征意义以及在人们生活所处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历史上,“穿耳”从产生伊始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完结,也经历过了数度演变,如若稍加考证,便可发现,这些演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 中国 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以下笔者就此略作简要探讨(本文仅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国主体社会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不包含边疆少数民族)。 1.“穿耳”在性别间的分化与性别制度的形成 根据山顶洞遗址所发现的各种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兽牙等饰品,在男女少长间无大差别,表明氏族成员的同等关系和血亲感情,也大致意味着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不仅盛行装饰,出于某种原因还可能在装饰品的数量方面高于妇女。据此,便可以发觉“穿耳”之风初始时与性别无关,甚至出于某些原始宗教的用途,“穿耳”在男性之中更为盛行。那么,“穿耳”之风何时开始在性别间分化,转向女性?这种转向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有什么关系? 在上古社会无所谓家族也。人类之生,同于禽兽,男女无别,亦无别称。所以,“穿耳”在性别间的分化,必定是男女分工确立之后的事。我国公认的文明史始于夏代,要考证确切的“穿耳”习俗,便必须得从此时开始。 在夏商时代的考古成果中,“穿耳”习俗屡有体现。1979年,考古工在河北蔚县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这个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距今约有4000多年。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穿耳戴耳饰的习俗已经和后世差不多。而“穿耳”在殷商就更为常见。如在陕西清涧解沟寺嫣一墓出土过6件金耳饵,与之隔黄河相望的山西永和下辛角一墓出土一对,与永和相邻的山西石楼县后兰家沟、桃花庄及洪洞县上村商代墓中,都曾出现过。而且,佩戴耳饰的男女都有。但是夏商时期,“穿耳”习俗却并没有达到普遍的地步,它存在着地域性。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头玉人就没有穿耳,也没有耳环耳坠之类的实物出土。阎从以上考古成果也表示,在夏商时期,穿耳戴耳饰为特定区域的贵族风俗。并且“穿耳”之风却仍旧没有在性别之间有明显的体现,大致是因为夏商时期虽已进入父系社会,却仍旧留有母系时代的残影。在夏商时期,女性地位尤其是贵族女性,在社会生活这种仍旧有着重要位置。据考,武丁之妻妇好曾率军南征北战,为武丁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女性间的等级是阶级和血缘等级形成的,不是性别等级的划分。 而进人两周时期,“穿耳”之风逐渐开始倾向于女性。《战国策·齐策》之《赵威后问齐使》“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就是说的女性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而在周代,“穿耳”渐渐从之前贵族阶级中盛行的风俗转为了一种为礼教所看轻的行为。在当时影响极大的儒家思想对于“穿耳”就十分不赞同,这可以从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思想看出。除此,在《庄子·德充符》中“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更是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穿耳”的轻蔑态度。而值得一提的是,周灭商建立的以“周礼”为标志的父权制,确定了华夏族性拐」制度的基本内核,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制度。阴从此,女h}地位较之商代之前可谓是一落千丈。《礼貌·交特牲》“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便是后世整个建社会妇女纲常信条的“三从”的理论源头。由此,地位较高的男性渐渐摈弃“穿耳”习俗也就不足为奇,“穿耳”成为两性分化的标志之一。 2.“穿耳”象征,义的转变与女性地位的降低 到了封建社会的开端秦汉时期,“穿耳”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女性专有的妆饰行为。当时“穿耳”的习俗是:皇后、殡妃、命妇皆不穿耳,而士庶女子则须穿耳,穿耳与否,在当时是区分贵贱的标志。从前文所引《释文·释首饰》对琪挡的解释中所包含的轻蔑之态,可以看出此时的“穿耳”真正演变成为了后世所说的“贱者之事”,比起西周对于“穿耳”的态度,更加被排斥在了上层阶级之外。而与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贵族盛行“穿耳”之风相比,意义显然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秦汉开始,穿耳戴耳饰成为了一种封建社会女性的珠玉枷锁,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侧续见。 作为封建社会开始的两个朝代,性别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