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及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用心.docVIP

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及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用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威利《论语》英译本中几处用词、注解及阐释来看其在译介上用心摘 要:本文拟从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威利在英译《论语》时对正文的选词、用句、出注、引经据典及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等方面,来探讨他译介中的用心。 关键词:用词形象;细致;动感;幽默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0-01 一、我们先看几处词语的翻译 《论语·学而章》第十五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威利把这里的“骄”译为:swagger , swagger表示某人走路时有点飘飘然、说话时口气不逊,细致清楚地展现出富家子弟言行举止失礼,使译文更富形象感。 此外,威利选词上还能体现出化静为动的效果。《论语·子罕篇》第十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威利译为“yen hui said with a deep sigh. The more I strain my gaze up toward it , the higher it soars. ”“soars”给人的感觉是孔子毕生提倡的 “仁”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这动感让人印象更深。 二、精湛汉学功夫下威利对原著的透彻理解和译介时的融会贯通及幽默感 在该本第111页的注中,对“何有”这个词这样来注: 笔者译:对于“何有”这个词,是一个很难解释的习语惯用语。可参看第六篇第六章,第七篇第二章,第四篇第十五章。从中可以看出对一个用法意义多样的 “何有”,威利很谨慎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按语境来译。其灵活却不随便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威利在该本第13页中对“思无邪”的“思”字进行了仔细分析,译成中文大意为:从《诗三百》看,这里的 “思”字本不是“思想”的意思而是感叹词,表“哦”、“啊”或诸如此类的词——在古代的文献文本里,这些词起重要作用;并且这些词能在不同的语境里产生可能有的意义。 可见,威利对古汉语虚、实词的准确运用以及孔子在这里的活用都能辨别清楚,一方面固然说明其汉语功夫了得,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治学和翻译态度严谨负责,绝不马虎。在中国古代就注者如云,众说难辨,威利选定并译出一家之言,实是不易。 《论语·泰伯篇》第三节“启予足,启予手”中“启”字,威利用free来译,其注1交代了依据。笔者译:人临终时,四个人分别持其手足,“体一人”(《礼记》第二十二卷)。死后,手足俱释。(《后汉书·礼仪志·第三部分增补》)曾子说,他已经安全(即免遭刑戮地)过了一生,他的德业上了轨道。不再需要按着他的手足了。那样做是为了“防止临终者在垂死挣扎时出现非礼的姿势或进入非礼的状态。 经笔者查阅,元代陈澔(注)的《礼记集说》里就有类似的记载。该书第373页《礼记卷之八·丧大记第二十二》有“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的字样。其中“体一人”即威利译的“one for each limb ”。陈澔在其下注云:“……手足为四体,各一人持之,为其不能自屈伸也。”仅此一例至少表明威利言出有据。权威与否,另当别论。但毋庸置疑,他对中国先秦典籍及相关儒家典籍很熟悉,其见解独到,非浅见之流。在翻译时能众经相参,不囿于一家之言,真可谓放得开手脚。 更见其对原著理解透彻而译注又有幽默的要数《论语·雍也篇》第十三节,子曰:“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同上,笔者译其注:公元前484年与齐国军队在鲁国城外的一次战斗,(孟子反)对自己的功勋轻轻带过(而非显摆),真乃英雄本色。所以一个当代的飞行员在殿后工作结束时可以这样说:“我一直都在心惊胆颤,没逃跑/撤退只是我的引擎发动不了了。” 相信您和西方读者读了之后都会不禁一笑,为之叫好。威利在这里确实穿越了语言的森林,领悟了古汉语中原本就具有的乐趣——恐怕今天多数二十几岁的青年都会谈古色变,有隔了千沟万壑的“代沟”之感,遑论细品——而作为外国人的威利还能在明确表达和译介时幽他一默,令人击节。而西方读者在开心之余,也会觉得古代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这么英勇而幽默风趣,可敬可佩,在笑声中不觉拉近了距离,消除了畏难拒斥的心理,更易接受。这不是译介的成功么? 威利英译《论语》时用心良苦:小至选词造句,力求形象、生动、动态地表现原文中人物及其言语表意,使貌似呆板的《论语》理解起来不那么抽象,学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大到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典籍涉猎甚广,研习甚熟,译介出注时如数家珍且言之有据,又颇富幽默感,无形中与读者互动,不愧为高素质的汉学家兼译者,能用当下易接受的方式译介,译法灵活,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英]威利.The Analects Confuciu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朗文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