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1.27-.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1.27-

* 文同,字与可,四川人,北宋画家,时墨竹画代表人物。宋仁宗时进 士,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等知县、知州。与苏轼是表兄弟,大苏轼18岁。元丰初年知湖州(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注释】此君:晋王徽之爱竹,借住友家即命人种竹。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扬州鹤:四人各说平生之愿,前三人或愿多财,或愿为扬州太守,或愿骑鹤为仙,另一人则希望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1.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节叶 生而有之 画竹 成竹在胸 振笔 稍纵即逝 文与可认为画竹应当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一经熟视深思,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画竹还要善于抓住创作灵感,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取法自然,捕捉灵感以及对竹形象的整体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背离自然规律的做法,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节节为之,叶叶累之”,形似而神无,苏轼赞成“成竹于胸中”的做法。 第一段叙议结合,阐释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艺术实践;第二段追忆故事,再现和与可交往趣事,几件趣事均与画竹有关。第三段交代中见抒情,有写作的缘由。 文章多处有细节描写,穿插有诗文、典故的引用。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的“书尾复写一诗”、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祀故太尉桥玄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文章叙事与议论间的关系 第1件事,写与可弃素绢为“袜材”,被传为笑话。文与可并不想凭竹画传世或牟利,突出他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第2件事,写文、苏二人书信往来的戏笑文字。这里既有难忘的友情,更借机明确地了绘画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 第3件事,写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与可夫妇为之喷饭。苏轼还夸张地说文与可为“清贫馋太守”,能吃掉千亩竹笋。从中可见朋友的志同道合,包括艺术和生活趣味的默契。 第4件事,写作者湖州晾晒书画,见“偃竹图”而与可去世已半年,不禁失声痛哭。重温了亲密无间的友情,对这篇悼念性的文字多诙谐语有所交代,是以喜衬悲。 3.文章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4.文章的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悼念文字,属于杂记,文章内容都是围绕着文、苏二人因竹而生的这段深厚感情展开的。作者通过和文与可交往的琐事的叙述,深情缅怀了亡友。其中,有对绘画讲究神似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偃竹图》由来的交代。作者“曝书画”而见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成这篇悲情文字。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嫩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直长到像剑拔出鞘般几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节有叶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勾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有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凝神看去,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画的竹子,急忙起身捕捉它,挥笔直进,像兔子跃起、鹰隼俯冲一样,稍一放开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这些。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是由于内心悟得与外在动手不能一致,这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凡是在心中认识到,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时自认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忽然不明白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的吗?子由写《墨竹赋》给与可,说:“厨子,是杀牛的,但讲养生的人从中悟出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看法。如今您寄托意趣在这画竹上,因而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境界,难道不是吗?”子由不曾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大致的意思罢了。像我呢,哪里只是得到了他的意趣,同时也得到了他的绘画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一个接一个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踩踏。与可厌烦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拿这些白绢做袜子!”士大夫们传着他的话,把这作为话柄。等到与可从洋州回京师,我正任徐州知州。与可寄信给我说:“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近在徐州,你们可去他那里求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其中的大意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 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作画,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因而做出解释,回答他的诗说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