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中0.05%碘伏溶液冲洗切口临床探究.doc

剖宫产术中0.05%碘伏溶液冲洗切口临床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剖宫产术中0.05%碘伏溶液冲洗切口临床探究

剖宫产术中0.05%碘伏溶液冲洗切口临床探究关键词:剖宫产术;碘伏溶液;冲洗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43-02 妇产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1],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增加医生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甚至可能造成医疗纠纷。为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我院在剖宫产术中用0.05%碘伏溶液冲洗切口,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并采取剖宫产术的病人386例,均无腹部手术史及产科并发症,无碘过敏史。随机分成A、B两组。(见表1)。 表1 A组、B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在年龄、孕次、腹部脂肪厚度、剖宫产手术时机、是否破膜、羊水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196例缝合筋膜层后将0.5%碘伏溶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05%碘伏溶液,冲洗腹部切口,余手术步骤同B组。B组190例手术按新式剖宫产术[2]术式手术。两组病人术中均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及皮内缝合,术后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天,每两天更换敷料一次,术后第二天开始行红外线照射切口。术后5-7天比较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比较远期发生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术后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情况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切口愈合[3]情况观察(见表2)。 表2 A组、B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注:P0.05)。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4]:①多发生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油脂样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压痛,边缘的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切口愈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对于Ⅱ类切口,若病原菌小于105个/cm3,常不会导致感染。但若切口中含有坏死组织或异物,并发感染所需的病原菌远低于这一数目。剖宫产手术切口属于Ⅱ类切口[3],存在细菌污染可能性,特别是胎膜早破及宫口已扩张、羊水粪染的切口细菌数量明显增加,另切口处可能残留胎粪、胎脂、胎儿毳毛、甚至是子宫内膜等异物,更易引起发生脂肪液化及感染。产妇一般腹部脂肪层厚,破坏的脂肪组织残留也增加脂肪液化的发生。 碘伏在临床上用于皮肤消毒且性能稳定,能直接杀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5]。低浓度时也有很好的灭菌效能,刺激性更小。缝合完毕筋膜层后用0.05%碘伏溶液冲洗腹部切口,能减少切口局部的菌落数,清除切口部位残留的异物如胎粪、胎脂、胎儿毳毛、手术敷料上的纤维、子宫内膜,还能清除破坏的脂肪组织,从而起到促进切口的愈合,减少术后发生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剖宫产术中用0.05%碘伏溶液冲洗腹部切口有利于切口愈合,减少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未曾发现与碘剂有关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 Kim E K,LeeT J,Eom J S.Comparison of fat necrosis between zone II andzone Ⅲ in pedicled transverse rectus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s:aprospective study of 400 consecutivec8ses[J].Ann Plast Surg,2007,59(3):256~259. [2] 马彦彦主编.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4. [3]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0. [4] 苏明宝,王一平.切口脂肪液化2O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5] 郑钧镛,王光宝.药品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62.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