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阅读 在文化中学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比较中阅读 在文化中学习【片断一】 (出示):水平如镜、清泉潺潺、碧波荡漾、洪水滔滔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说读了以后的感觉。 生1:“清泉潺潺”让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生2:“水平如镜”“碧波荡漾”让我看到水的不同形态; 生3:“碧波荡漾”“洪水滔滔”都写了水,但给人的感觉不同。前者让人愉悦,后者让人提心吊胆; …… 【赏析】 祝老师利用看似简单的一组词语,通过学生读读、说说,很快把学生对水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情感、联想全都调动了起来,不但引出了课题,而且让对水的通感与课文中的严重缺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 【片断二】 师: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经常遇上严重干旱,干旱的最大原因就是降雨少,气温高。(课件出示缺水村庄图片以及人们排长队等水的场景) (生静静地看图) 师:想象一下,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怎么样? 生1:不方便。 生2:艰难。 生3:苦。 师:课文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书,朗读课文,用心体会。 (生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乐! 【赏析】 原始感觉的苦与整体阅读后的乐,生活的苦与文字的乐形成了强烈地对比。苦与乐的感觉,都不是凭空而出。明明是苦,作者为什么写成乐呢?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涨,阅读期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通过浏览课文,很快抓住“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三个场景描写,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脉络,对“快乐生活,笑对人生”的主旨也有了初步印象。 【片断三】 师:这一担水是怎么来的呢?(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到十公里之外; 生2:排一个小时长队。 师:为什么只有一担?我们平时是怎么用水的? 生1:拧一下水龙头。 生2:足不出户。 生3:举手之劳。 师:如果把这个小村庄拍成电影,你们认为用什么颜色作背景呢? 生1:描写沙漠地区的电影好像一般都是土黄色。 生2:黄土高原当然是灰蒙蒙的颜色。 师: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灰黄背景下的苍凉感! (生齐读) 师:好不容易盼来“一场雨”。这场雨给孩子和大人们带来了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会读书的孩子能从文字描绘的镜头中看到听到许多的东西,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镜头,也可以是一个物品、一个声音。 (学生自主阅读) 师:看到过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吗?这里的哪句话带给你特写镜头的感觉? 生:孩子们雨中狂欢——“脱得光溜溜”“奔跑跳跃”“尽情地享受”。 生:大人们在雨中洗澡 师:你准备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个场面?如果给朗读配上音乐,配上怎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呢? 生1:欣喜的语气。 生2:欢畅的语气。 生3:我认为可以配上庆祝节日的音乐 生4:节奏明快的音乐。 师:这时,你们觉得整个画面还是土黄色、灰蒙蒙的吗?那是什么颜色呢? 【赏析】 祝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担水的路途遥远、水量稀少,与学生平时拧开水龙头的举手之劳、取之不竭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担水”的不易;在学生还原画面、选择背景、编配音乐基础上,比较清苦的自然环境和欢畅雀跃的热闹场面的色彩,进而体会人们在艰苦环境下乐观的生活态度。 【片断四】 师:一场雨给老老少少带来那么大的快乐,可这场雨来得毕竟太少了,炎热的夏天,孩子们就等着母亲打开水窖冲凉了。大家静心默读4、5自然段,想想这“一勺水”带给孩子们什么感觉呢?把你有感觉的文字画下来,用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把自己的感觉写下来。 (生默读课文,指名朗读最有感觉的文字,并说说写下了什么感觉) 生1:久违的感觉。 生2:舒服极了。 生3:那一勺水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课件出示两段文字)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又滑过了我们的全身。 (1)指名朗读。 (2)一勺水从头到脚很快就流完了,为什么作者要写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呢?这么写多啰唆呀!老师写得多概括呀!你们觉得是作者这样写好还是老师这样写好? 生1:作者写得好,写出了母亲倒水动作的小心翼翼。 生2:作者写出了水流经我们身体的每一处。 生3:作者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我们对水的渴求。 生4:“滑”字写出了水的亲切、调皮、友好、灵性……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勺水冲凉拍成电影的话,什么画面该被放大? (课件画面:水从勺中滑落,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学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