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常见蚶类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探究进展
我国常见蚶类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探究进展摘要结合蚶类人工育苗与养殖生产实践,对毛蚶、泥蚶、魁蚶、橄榄蚶、古蚶及青蚶等我国常见经济蚶类的繁殖习性、人工育苗和养殖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进一步规模化、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蚶类;人工育苗;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8.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27-04
我国常见经济蚶类包括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及新兴品种古蚶(Anadara antiquata)、靑蚶(Barbatia virescens)等,均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是我国双壳类中十分重要的经济贝类。这些蚶类在我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一类颇受欢迎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野生贝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上常年的滥采乱挖和环境污染,致使蚶类的自然资源数量日趋减少,种质资源受到威胁。因此,蚶类的增养殖势在必行,同时也必将成为开发我国海洋滩涂资源、大力发展碳汇渔业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关于这些蚶类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毛蚶、泥蚶、魁蚶等,在繁殖生物学、育苗、养殖、遗传学分析及良种选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突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在近年来蚶类人工育苗与养殖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常见蚶类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作进一步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规模化、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1繁殖习性
毛蚶雌雄异体,性別比为1∶1。2龄贝性腺开始成熟。生殖腺雌性呈橘红色,雄性呈乳白色,成熟期时更为明显。繁殖期大多在7—9月,至6月中旬,大部分个体能分辨雌雄;水温25-27 ℃时为盛期,盐度以23.5-28.8为宜。
泥蚶雌雄异体,2龄性成熟。生殖腺成熟时,充满于足部,雌性呈桔红色,雄性为浅黄色。繁殖期各地不同,山东沿海为 7—8月,盛期是7月底至8月初;浙江沿海为6月下旬至8月,盛期为7月;福建南部海区为8月下旬至10月,盛期为9月;广东沿海一般为8—12月,9—11月为盛期。生殖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自然海区,每年排放4-5次,每次间隔15 d左右。
魁蚶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雌性性腺桃红色,雄性乳白色或淡黄色,性腺分布在消化盲囊和足部周围。6—10月为繁殖期,盛期7—8月,产卵水温18-24 ℃。魁蚶为卵生,在22-25 ℃下,受精22 h后完成胚胎发育。
橄榄蚶在福建,每年的7—8月为繁殖盛期,7下旬至8月上旬有一次集中排放精卵的现象,水温在26 ℃以上。
古蚶在海南地区繁殖季节大多在每年的6—8月,以7—8月初水温28-30 ℃为盛期,海南地区不同海区繁殖时期略微有些差别。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期,精卵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整个生殖季节中,亲贝性腺成熟和排放精卵3-4次,每次间隔15 d左右,集中在2-3 d内排放,以第1次排放量最大。
青蚶在浙南海区每年繁殖1次,自然繁殖盛期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此时海水温度一般为24-28 ℃。
2蚶类人工育苗
2.1环境因子对育苗的影响
徐国成等[1]研究了温度对毛蚶胚胎孵化的影响,毛蚶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6-30 ℃;培育密度对毛蚶D形幼虫的影响,幼虫培育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0个/mL以下,生产上比较可行的密度为8-15个/mL;杜尚昆[2]研究了铵态氮、亚硝酸盐、pH值等因素对毛蚶从受精卵到稚贝不同时期的影响。田晓萍等[3]研究了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通过试验氨态氮、亚硝酸盐、pH值对毛蚶从受精卵孵化到稚贝的不同时期的影响。葛立军等[4]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毛蚶幼体发育的影响,认为不同单胞藻饵料之间的营养可以互补,多种饵料搭配能为幼体的发育提供更加全面的营养,饵料多样性是影响幼体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兰国宝等[5]研究了温度对泥蚶胚胎发育、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发育最适温度为25-31 ℃。张永普等[6]在研究盐度对橄榄蚶幼虫和稚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时发现,盐度25时稚贝壳长日生长率最大。陈傅晓等[7]通过开展古蚶早期胚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古蚶早期胚胎发育在水温为28 ℃,盐度为28的条件下,从受精卵发育至D型幼虫共需要22 h左右;古蚶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29 ℃,最适盐度范围在22-30,其孵化率高,发育速度较快,且孵化出幼虫后活力良好。青蚶胚胎发育适宜的盐度范围是22-2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