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脏腑学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讲 脏腑学说

第三讲 传统哲学(下) 中医基础理论1 ---脏腑学说 讲授提纲 1、精气神学说 2、气血精液学说 3、脏腑学说 一、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生命变化的根本。养生即在于固养精气神。 王重阳倡导全真教炼养派,“全精、全气、全神”,故名全真。 气功内丹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1、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狭义之精是指藏于肾的生殖之精,源于先天养于后天,使人类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 广义之精是脏腑之精,由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藏于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养生锻炼以固养肾精为第一要义,并主张节精、聚精,减少精的耗散。 内丹术认为:若要不老,还精补脑。 脑为元神之府,通过意守下丹田,诱发肾间之精化为真气,沿任、督二脉到达上丹田(泥丸)以补脑,此亦养精之法。 2、气 气流动于体内,乃充养人体的精微物质;作用是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气的存在和运行,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也可在气功态下被直接感知—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 气的存在和运行,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也可在气功态下被直接感知—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 人体之气环流不息,通过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温煦周身,固密肌腠,防御外邪,蒸腾气化,推动精、血、津液的生化代谢。 3、神 神乃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思维活动之总称,亦是人体身心状态的外在综合表现。 神生于先天之精气,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神为心所主,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把神分为“元神”与“欲神”。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如婴儿那种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就是元神的体现。 欲神为“气质之性”,属于后天,是人与社会环境、外部世界接触后所产生的情志与欲望。 质性日彰,元性日微。 二、 气血精液学说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代谢,与人体的健康、衰弱、疾病关系至为密切。 1、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形体各个部分的精微物质。气属阳,其生理功能如下: 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 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升、降、出、入4种基本运动形式。气机不畅或逆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百病生于气”。 气虚则病虚劳,气尽则生命终止。 2、血 血,是脉中流动着的赤色液体,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于中焦脾胃。 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血脉循行周身,起营养和滋润作用。 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相依附,互相调和,互相制约,常气血并称。 3、津液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汗、泪、涕、唾等。 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肺之宣降,肾之蒸腾、气化,经三焦水道输布于全身。 气旺生津、气随液脱、水停气阻;津血同源、汗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口中津液被称作“琼浆”、“金津玉液”、“华池圣水”“醴(lǐ)泉”等。 “玉液还丹”—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八段锦。 三、脏腑学说 是研究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通过经络系统和气血的联系,使脏腑与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之间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大功能系统。对应于五行,之间相互生克、制约、承化,维持体内动态平衡;同时对应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以维持人体与自然界的平衡。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心与小肠 (1)心主神志, “藏于脑,发于心”——心想、心事、用心 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甚至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都属于心的病变,治疗有宁心、安神、开窍等法。 (2)心又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汗液:汗是津液经过心脏功能所化生的,散发于皮肤。 “汗为心液”和“血汗同源”。 开窍于舌: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或心阴虚者则舌尖红、甚至糜烂;心血淤滞则舌质昏暗或有瘀点瘀斑;心热或痰迷心窍则见舌强语蹇(jiǎn)等(酗酒)。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分清别浊”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 1、 肝主疏泄:疏泄有疏通畅达或舒展通畅之义。 2、主藏血:“故人卧,血归于肝”, 如肝气郁结则血流不畅从而发生气滞血淤,可见月经不调、经闭等病症;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