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恶搞-大众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游击战.docVIP

网络恶搞-大众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游击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恶搞-大众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游击战

网络恶搞:大众狂欢还是青年亚文化游击战摘 要:Web2.0时代网络恶搞现象屡见不鲜,恶搞敢于打破传统、颠覆经典,是青年人不满精英掌控的文化霸权争夺话语权的体现,一度在网络上引起大众的狂欢,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景观。部分作品因触犯政治雷区、侵犯文化版权等原因遭到整治与监管,甚至有瓦解伦理之嫌。网络恶搞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为出发点,以传播学分析为路径,结合后现代文化理论,运用最新案例对恶搞做出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尝试探索。 关键词:恶搞;青年亚文化;后现代社会理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56-03 一、网络恶搞的背景 2011年末,网络上一个名为《2012春晚官方预告片》[1]的恶搞视频在上传短短几天后迅速走红。视频的内容是借用往年的春晚视频片段加上新的配音,重新剪辑做出的一个恶搞性的春晚节目预告片。该片预告的都是讽刺时弊的节目:如“垄”上行,四大名爹,扶不扶,“涨”声响起来,我爱五道杠,校车在哪里,脊梁颂等。这些都是在2011年颇具争议的社会话题。显然不可能是官方预告,2012春晚尚未出炉,就被这样的预告恶搞了。春晚是政治和文化结合的媒介仪式,“在节目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其现代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的接纳和认同。”[2]也是通过受众参与这种媒介仪式,最终实现社会的整合和民族认同。恶搞视频大胆地解构了经典,颠覆了传统,是对春晚这种媒介仪式的亵渎,还是观众对春晚的另外一种声音? Web2.0时代网络的虚拟化、互动化的特点使受众产生新的需求,网络恶搞应运而生。2005年末,以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标志的恶搞风在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席卷网络,网友充分借助恶搞展示个性、反讽社会,争夺话语权。受众通过对恶搞的围观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网络媒介借助恶搞抓住了受众的眼球,赚了盆满钵满。恶搞在网络上一度成就了大众的狂欢!但是恶搞有时却以“自由”标榜、拿“崇高”开涮,恶搞红色经典逾越政治界限,遭到主流文化的整肃,因打文化版权的擦边球受到监管。所以,恶搞不得不打起了游击战。恶搞究竟是一场对话传统话语权,反抗文化霸权的青年亚文化革命还是一个瓦解社会伦理,影响价值观的毒瘤?恶搞以后何去何从,本文将以青年亚文化为出发点,以传播学分析为路径,结合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此问题做出思考。 二、恶搞与青年亚文化 从文化角度看,一个社会必然有代表其主流价值观起支撑作用的主文化,当然也有与之对应的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为社会普遍认同;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3]。网络恶搞的创作者多是草根青年,他们用“无厘头”的方式打破传统,颠覆经典表达自己非主流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重点,青年亚文化由于关注弱势群体、边缘文化对主导文化和权利的抵抗,常常成为当代文化的焦点[4]。“抵抗”是其研究的一个核心词。在《仪式抵抗》中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恶搞”则是当代网络青年同精英主导的话语权和文化霸权的一种抵抗,正是因为网络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历和阅历的限制,不能主导话语权,但是又有表达不同意见和观点的需求,所以通过网络恶搞来表达对主流的反叛。 媒介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现实中分散了的意见实现了在观点平台的统一聚合,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部分大众的价值观,却无法避开从众心理影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就包含青年内心的另外的声音和反叛,另外的声音通过恶搞得到了表达。 三、恶搞现象及特征分析 近几年来网络恶搞现象风起云涌,铺天盖地,集中体现在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三个方面。文字方面,网友们大多拿争议事件开涮,如对作家赵丽华进行“梨花体”的恶搞,网友们也纷纷写起诗歌,如“我要在腾讯写诗/一首/关于嫦娥的诗/我的诗/是/天下/最好的诗”“毫无疑问/我的检查/一定是/全公司/最简单的检查”等等,一时间“梨花体”成了一种网络文学文体。再如对“李刚门”的恶搞,网友竞相拿“我爸是李刚”造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爸爸是李刚”,“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不是每一杯牛奶都是特仑苏,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叫李刚”等等。 图片方面,主要是恶搞明星和海报,如杰伦版蒙娜丽莎,本山版新白娘子,范冰冰版乾隆等等,网络视频爱好者通过PS技术将“小胖”与很多电影海报嫁接,小胖成了网络红人,还催生出点击率极高的“小胖网”。视频方面更是不胜枚举,影响较大的有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潘冬子参赛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