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屈原及楚辞
第六章 屈原及楚辞 第一节 有关楚辞的几个问题 一、楚辞的名称 楚辞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汤传),大概在汉初就已经有了。流传到今天,它具有三重含义: 第一,它指的是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它也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朝人用上述诗体所写的一批诗。 第三,它也指汉朝人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在这三重含义中,第一种无疑是楚辞一词的本义,所以现在要从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说起。 二、楚辞的产生 1.南北文化交流是楚辞产生发展的主要基础。 2.楚辞与楚国民间文学有密切关系。 3.楚国的地方音乐孕育了楚辞特有的情调,与此同时,楚国的方言也影响着楚辞。 4.楚辞与楚国社会习俗的关系。楚国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家,《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三、楚辞的特点 1.句式:《诗经》以四字为主,二二节奏,楚辞的句式六字句五字句两种,句中是三三和三二节奏。当然也有一些长短不齐的句子。 2.语气词“兮”的运用,表情达意有一定作用。有时在句末,有时在句中。 3.地方色彩:宋人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翼骚序》) 第二节 屈原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 最早记载的是《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楚怀王时任左徒,受到重用。后来受到党人的诬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有人认为是疏远,有人认为是放逐。 楚怀王客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在江南一带。屈原经过长期的磨难,最后沉汨罗江自杀。后人吃棕子、赛龙舟的习俗与屈原有关,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二、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其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所作,王逸以为是宋玉。个别篇章仍无定论。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篇名的意义 ①是楚国的一种歌曲名称。游国恩《楚辞论文集》认为,当时楚国歌曲名有“劳商”。两个词异名。扬雄曾作“畔牢愁”。后人把发泄不平之气称为“发牢骚”大概从这里来。 ②离骚意义:发泄不平之气。 ③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的解释。班固:“离:遭遇;骚:忧愁。”王逸认为,离,别也;骚,愁也。把一个词分成两个词。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司马迁认为:“王怒而疏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将创作时间放在楚怀王时期。 郭沫若则认为,绝对不能在此时,应在放逐之后。理由:①《离骚》有他放逐生活的叙述,怀王时还没放逐,不能到江南。②快老的叹息,怀王时屈原才40左右。③感情极端低沉,怀王时不止于此。大多数学者采用后一说。 三、《离骚》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 1、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第一小段,全诗的开头,也奠定了基础。矛盾还未展开,但从“不抚壮”二句,已看出端倪。至于用香花香草比喻美德或贤才,用美人比君王,则是屈作中特殊的比兴手法。 2、昔三后之纯粹兮——伤灵修之数化。第二小段,两层意思。前十二句引述正反历史事例,指出党人把国家引入歧途,后十二句自述忠贞正直,虽被排挤而仍忠于国王。怀王态度不坚定,这种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与党人的斗争;也由于怀王听信谗言,决定了屈原的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三小段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了原因。政治的改革,必须培养人才,不料人才却变质。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保守势力绝不相容。怀王的不悟,助长了邪气。在这种情况下,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强调不屈服,要顽强斗争。这给下文剧烈的思想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第四小段:既然理想不能实现,那么去隐退,独善其身,为个人计较,但这种逃避的态度,与屈原性格是不相容的,这使他内心又起波澜,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 第一部分,作者自述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国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群邪蔽贤,壮志难伸,最后表示尽管处于恶劣环境,但仍决心坚持原有的品德和理想。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1、女嬃之婵媛兮——沾余襟之浪浪 女嬃劝他随波逐流,改变节操。她是屈原的亲近之人,只从关心爱护一面出发,但对屈原缺乏真正了解,因此,屈原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就只好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