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对话:直面中国道德传统.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对话:直面中国道德传统.pdf

第 16 卷 第 5 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6, No. 5 2014 年 10 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Oct. 2014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4.05.006 中西对话:直面中国道德传统 李 存 山 作者介绍:李存山(1951-) ,男,北京人。1978 至 1984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 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科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 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 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 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 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 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86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著作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 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 ·哲学志》《智慧之门 ·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 关键词:中国道德传统;儒家伦理;现代性伦理;中西对话 博文网址:/s/blog_4a0899010101o0se.html 文章编号:1673-2065(2014)05-0030-04 (2014 年 5 月 10 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和中国哲学研究室举办室际研讨会,主题为“直面中 国道德传统”。以下内容节选自这次会议的录音整理,甘绍平研究员的发言可能尚未修改而已文从字顺,我的 那部分发言略有文字上的修改和补充,发表在这里供批评、讨论。我的观点还可参见拙文《反思儒家道德的情 感与理性》,发表在国际儒联编的文集《儒学的当代使命》卷一,九州出版社 2010 年 4 月出版。) 甘绍平研究员针对所谓“道德观念从直接性和差异性到抽象性和平等性的变化”这一现象,做了主题发 言。他首先介绍了汉斯·约纳斯的远距离的伦理学:从时间上看,不仅目前活着的人是道德的对象,而且那还 没有出生的人也是道德的对象。从空间上看,人不再仅仅是对人才有义务,而且对人类以外的大自然、作为整 体的生物圈也有保护的义务。受这个所谓远距离伦理学观点的启发,甘绍平研究员提出了人类的道德观念呈现 出一种从直接性和差异性到抽象性和平等性的变化过程的观点。而中国儒家伦理可以说是直接性、差异性道德 的代表。不可否认,中国儒家学说中不乏闪烁现代文明价值的思想火花,如体现对人的尊严之重视的“三军可 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展示对人的生命之尊重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 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但从儒家伦理的整个伦理体系而言,直接性和差异性却是儒家伦理的最主要 特征。儒家虽视仁爱为道德的核心,但这种仁爱首先是局限于近亲的。这样的道德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 种仁爱是奠立在血缘亲族关系基础之上的,仁爱来自于一种血亲关系决定的天然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虽然强 烈与稳定,但属于人人生而皆(应)有之的自然之物,是原始的、质朴的和直接性的。二是这种仁爱具有差等 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自然决定了爱的强度的重轻差异: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次是爱兄弟,“友 于兄弟”;再次是爱朋友,最后才是“泛爱众”。尽管儒家也不否认应广施爱心,但由于其仁爱的基础是血亲 之情、亲族联系,故从近亲之爱如何外扩为对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普遍之爱,便成为儒家伦理根本就无法 逾越的一道逻辑鸿沟。由于无法将遥远的陌生人与自己的血缘亲族等量齐观,则“泛爱众”便很容易蜕变成为 一个虽响亮振奋但空乏无力的口号。总之,儒家伦理是直接性、差异性的道德。儒家建立在血亲基础上的自然 道德,呈现出重情感、轻理性,重熟人、轻陌生者的不足,表明这种道德思维还仅仅停留在直接性的阶段,缺 乏抽象性与超越性,而且这种血亲道德还直接导致了道德顾及的差异性,使平等的意识很难拥有生存的空间。 当然,儒家的这种直接性的道德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调节近亲关系永远是适用的。现代性伦理之所以不 第 5 期 李存山 中西对话:直面中国道德传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