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云文字学课参考资料2015年10月7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docVIP

黄冠云文字学课参考资料2015年10月7日词的本义与引申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冠文字考料三年月日的本引申本引申是相的概念一本可以因言使用者因空的改而展出本有的引申而此引申又可作本而展出其他的引申例子取自洪信作在早期的文中已有信物的引申比如墨子令大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不相者伯以上止之以大止不止及吏卒之皆雅量公人棋俄而玄淮上信至看竟默然言一封後信芽十片火前春透左思都透沸奔波透出巢菊上海上海古籍年於假借的明考假借言文字字所本字假借是相的概念一字有其原的言中的而此字又可被借另一音相同或接近的比如几本的是音作有的几但此字又可被借音相同有的因由古至今言和音是不在改的所以多古代音相同

黃冠雲文字學課參考資料(三) 2015年10月7日 詞的本義與引申義 「本義」與「引申義」是相對的概念。一個「本義」可以因為語言使用者、因為時空的改變而發展出與本義有別的「引申義」,而此「引申義」又可作為「本義」而發展出其他的「引申義」。幾個例子(取自洪誠《訓詁學》,頁103-107): 「信3A.6)訓釋作「誠」,在早期的文獻中已有「信物」的引申義,比如《墨子.號令大將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將;當止不止及從吏卒縱之,皆斬。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透驚左思吳都賦驚透沸亂魚龍奔波透出黃巢《菊賦》:。(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97-98。 關於假借的簡單說明 考慮假借,應區別語言與文字,區別{詞}與「字」。 所謂「本字」與「假借」是相對的概念。一個「字」有其原來對應的語言中的{詞},而此「字」又可被借來寫另一個聲音相同或接近的{詞}。比如「几」本來對應的詞是發音作 jī、有「stand (noun)」義的{几},但此字又可被借來寫聲音相同、有「chicken」義的{雞}。 因為由古至今,語言和語音是不斷在改變的,所以許多古代聲音相同或接近的詞彙,今天已相差甚遠了,而反之亦然。前者的例子比如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的「篡」(古音初母元部)不可按本字求義,應讀作「選」(古音心母元部)。 清代學者對於假借的現象有準確的認識,所以有超出前人的重要成果。相關討論可參考丁邦新:〈以音求義,不限形體──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中國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2008年),頁527-37。 我們可以用以前為文字定義的符號(P = sound, S= meaning)來說明假借與其他重要概念之間的關係: 所謂假借指的是某個字被借來寫另一個聲音相同或接近的{詞},與詞義無關,所以是 +P, –S。 所謂同義換讀(可參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頁248-252)指的是同義字的互相替代,比如閩南語使用者習慣讀「田」為「塍」(chéng),讀「黑」為「烏」。這樣的關係基於「田」、「塍」的詞義相同或相近,「黑」、「烏」的詞義相同或相近,卻與聲音無關,所以是 –P, +S。 最後,如果有一對詞彙,它們的聲音、詞義都相同或相近,比如「解」與「懈」(參考王力:《同源字典》,頁106)、「按」與「湮」(頁477-478)、「殘」與「戕」(頁368)、「悅」與「豫」(頁162)、「脫」與「蛻」(頁489)、「悅」與「豫」,我們就推測它們屬於一個「同源詞組」,關係是 +P, +S。請注意上列的詞對有的諧聲,有的不諧聲;前者相對容易發現,後者則需要經過嚴格古音、古義的認證。「同源詞組」與「諧聲系列」是兩個只有部分重疊的概念。 附帶提到,「解」有「解剖」、「解析」、「溶解」等義,如果你認為這些詞義各自是一個獨立的詞,你也可以說「解剖」之「解」、「解析」之「解」是一組同源詞。不過,對於這樣的情形,我們通常說是詞義引申的關係。如此斷定的理由是「解剖」之「解」與「溶解」之「解」在讀音上沒有區分,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將它們區別開來。至於上面說「解」與「懈」是一組同源詞,情況就不同了。這樣判斷,除了它們字形有別(雖然{懈}有時候也寫作「解」),更重要的原因是「解」、「懈」的讀音不同。(這裡說的讀音,指的是《經典釋文》、《廣韻》等書所紀錄的中古音,也是目前我們所擁有時代最早的完整語音紀錄。) 對於以前提到,古代漢語有「觸、撞」義的「搶」(qiāng)與現代漢語有「爭奪」義的「搶」(qiǎng),可能有人會問它們是什麼關係?是詞義引申,還是同源詞組?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來考慮「使豐足」義的「給」(jǐ)與現代漢語有「給與」義的「給」(gěi)的關係,或者有「具備、完備」義的「該」與現代漢語「應該、應當」義的「該」的關係。首先,所謂「同源關係」只是我們根據一對詞在音、義上的聯繫所作出的推測,好比我們根據兩個人外貌、個性上的相似而推測他們是同一個媽媽所生的孩子。如果兩個詞彙出現的時代相距太遠,像這裡提到的幾個例子,「同源關係」的判定就自動喪失其意義。再以剛才的比喻為例:我們不會通過一個人與他的孫子的比較,去推測那個人的母親的樣子,因為孫子的特質可能是直接繼承那個人,亦即只能上溯至此人,而不能上溯至其母親。如果徑然進行如此的比較,只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時代錯亂。對於「搶」(qiāng)、「搶」(qiǎng)這幾組詞彙的關係,我們應該初步假設它們全不相干,只有在具有充分證據,並且能夠完整復原其發展脈絡的情況下,才做出關於它們的關係的推測。就「具備」之「該」與「應該」之「該」而言,這個關係可能是詞義引申的關係,或許「應該」之「該」是「具備」之「該」經過「虛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結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