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武举武学与社会生活-北京东城区图书馆.docVIP

宋代武举武学与社会生活-北京东城区图书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武举武学与社会生活周兴涛摘要宋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武举在地位上低于文举但它作为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受到社会的尊崇其及第后的庆典仍有赐钱物酒食诰牒也置闻喜宴状元局等依然有朝谢活动只是其待遇地位均比照文举而略低地方社会官方和民间对武举者也建有武状元坊作题名录以旌扬之且有贡士庄鹿鸣宴义约等资助活动武举子和武学生在参政意识上与文士同样积极尤其对南宋政治影响甚大宋代武举武学是文治的表现而非尚武精神的反映关键词宋代武举社会史学家刘子健先生史学的方法技术和危机一文认为宋代开启了中国新传统时代其给出的四点理由

  宋代武举武学与社会生活   周兴涛   摘要:宋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武举在地位上低于文举,但它作为科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受到社会的尊崇,其及第后的庆典仍有赐钱物、酒食、诰牒,也置闻喜宴、状元局等,依然有朝谢活动,只是其待遇、地位均比照文举而略低。地方社会(官方和民间)对武举者也建有武状元坊,作《题名录》以旌扬之,且有贡士庄、鹿鸣宴、义约等资助活动。武举子和武学生在参政意识上与文士同样积极,尤其对南宋政治影响甚大。宋代武举、武学是文治的表现而非尚武精神的反映。   关键词:宋代 武举 社会   史学家刘子健先生《史学的方法、技术和危机》一文认为宋代开启了中国“新传统时代”,其给出的四点理由中有两点最重要:其一,自尊为正宗道统,排除不同的思想,同时特重教育,普及上下(连文盲的平民)都大体上遵守的价值观;其二,从旧传统演变为新传统,这过程是调和的,不是冲突的;延续的,不是中断的;缓进的,不是骤进的。[1]笔者以为这个判断非常有价值。新传统可以用“文治”来概说,过程演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即教育与科举结合,形成科举社会,并影响深远。在此角度研究宋代武举、武学,对把握历史趋势不无俾益。   一、中第后的荣耀   教育与科举的目的是培养、选拔符合统治阶层标准的官僚,如何让其标准被广泛接受,最终成为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尺度,赵宋较李唐显得更为积极和睿智。仅就武举、武学而言,即可分辨。   (一)在京的恩例与庆典。   由于及第和舍选后的释褐都是在京城进行,故一系列的恩例与庆典首先由此向各地辐射,明目之繁琐,气氛之热烈,堪称盛事。武举中第后的庆典活动大多比照文举而来,计有:   第一,赐物。主要为衣物和酒食。宋文举进士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赐袍,其功用在于使之感激“衣被皇帝之恩”。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应登科人并庭赐绿袍、靴子、笏。”[2]武举的恩赐则较晚,且随意。元丰八年(1085),武举进士赵国徽等三十九人并赐袍笏、银带。元祐六年(1091),武举“特赐袍带靴笏”,但这仅是内借职郭彦卿一人以三年磨勘为代价换回的。[3]其余人并未享此殊荣。南宋时,才成为惯例。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三:“武举进士,前三名照文科为状元、榜眼、探花,恩例各赐紫囊、金带、靴、笏。”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武举人赐紫罗袍、镀金带、牙笏。”各时期略有差异,但紫袍、金带必不可少。又淳熙二年(1175)诏自今武举特奏名赐紫罗窄衫一领、一十两数金镀银五子荔枝腰带一条。咸淳元年(1265)毕祈凤武举廷试第五,赐紫袍、金带、象笏。衣物是身份的标志,文官皆绿袍,武官则是紫、金。宋人表达中第后的喜悦,说“程文奏御宸心悦,青紫纷纷换白袍。”[4]青是文举,紫则是武举。又台州之人“相继以武举擢”,“自是联肩接踵,腰金纡紫,项背相望。”[5]通过服饰的变化,表明身份的提升。   赐酒食。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赐状元等三人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目的是“饮食以将厚意”。[6]   第二,赐黄牒。元丰八年,文举进士由吏部给敕牒。乾道五年武举唱名始给付身,称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之类付身即唐之告身。《通典》卷一五《选举》三云,“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各给以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武官则受于兵部”。乾道八年降旨武举唱名日给黄牒。[7]武举牒则作“武举正奏名某”,绝伦人于正名上添“绝伦”二字,其后拟第一名赐武举及第(余并赐武举出身)并所补官;特奏名前作“特奏名某”,而后“拟所补官资,展减磨刊。候黄甲指挥下,令吏部出给公据”。[8]淳熙四年,武举特奏名改称“武举推恩”。[9]宋武举从告身到黄牒,虽比拟文举而来,但较之唐之文举和武举,其待遇已自高出不少。   第三,赐钱用于期集。文举情况请参阅《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武举则材料甚少。吴自牧《梦梁录》卷三言期集:“每日祗直,皆两司给官钱供应。及于诸州府守臣、诸略三司,及制阃殿步三司等官,俱有馈送助局钱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凡费悉出于官及诸阃馈遗云。”唯《宋会要》选举一八之三:“淳熙二年四月十三日诏,武举朝集增给钱三百贯(自此每举如之)。”“朝集”或为“期集”之误。无论如何增,当不会超出南渡后文举一千七百贯之数。不足的费用,由地方官府补贴。   第四,闻喜宴。文举闻喜宴制度始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北宋在琼林苑举办,南宋则在礼部贡院。武举闻喜宴未知何时开始。南宋程鸣凤《赐武举第一谢恩表》云:“伏蒙圣恩赐臣等闻喜宴于礼部贡院。”[10]而当时“排办礼部贡院充文科状元局,或别院或借祥符寺充武科状元局”,[11]“赐闻喜宴于局中,侍从已上及馆职皆与知举官押宴”。[12]则于别院或祥符寺设武举闻喜宴也有可能。   第五,置状元局。主要负责一切庆典活动。首先是游街。《武林旧事》卷二云:前三名“骏马快行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