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弟子杨宪益桃李满园.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收弟子杨宪益桃李满园

不收弟子杨宪益桃李满园生前从不收弟子的杨宪益实则桃李满园,因为他为人的风骨和人格魅力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复苏,白废待兴,范玮丽手捧英译本《红楼梦》走进杨宪益和娥乃迭的翻译世界。 2009年11月23日清晨,杨宪益安详平静地为自己95年坎坷人生轻轻划上了句号。许多外国人是通过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离骚》、《鲁迅选集》等译著,得以走近和触摸到厚重悠远的古代中国,顽强抗争的近代中国和走向复兴的当代中国。大师虽然离去,他留下的却是永恒一他的精神和翻译智慧不会随之消逝。生前从不收弟子的杨宪益实则桃李满园因为他为人的风骨和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范玮丽:陪着老人走到最后 2009年12月6日杨宪益离去已近两个星期范玮丽在收放女儿制作的姜汁饼干时,突然想到再也不必把女儿做的精美西点给杨老留出一份了,顿时泪眼模糊。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复苏百废待兴,范玮丽手捧英译本《红楼梦走进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世界。当年范玮丽还是77级山东大学英语系的大学生,而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已经让这对珠联璧台的翻译家在文学界声名鹊起。范玮丽由书及人,对杨宪益和戴乃迭非常崇敬,但却不能见到译者本人当面讨教。后来,范玮丽考取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继续主修英文,带她的导师曹停正是解放前杨宪益的学生,范玮丽得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杨宪益和戴乃迭。 “文革中长大的我中国文学知之甚少,通过杨戴的中国文学译著我既学习了英文,又补了一些中国文学并对汉译英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范玮丽到美国留学创业,虽事业有成,却从未放弃对文学与翻译的热爱。远在异国他乡的范玮丽始终通过西方媒体关注着他们。1999年,她闻知戴乃迭辞世的消息哀痛不已。 读研究生时的范玮丽尝试着翻译了几首舒婷的诗,并把译稿寄给戴乃迭求教,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左右她收到了戴乃迭的回信,回信对范玮丽所翻译的作品做了详细点评,令她非常感动。 2007年春天范玮丽的导师巫宁坤先生的女儿回国探亲,她受父亲之托前去探望杨宪益先生,并邀请范玮丽陪同前往。当第一次走进位于北京后海小金丝胡同六号杨宪益家中时,范玮丽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陈设如此简朴而陈旧,家用电器都是淘汰多年的老样式,难到“这就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卓越贡献,为抗美援朝捐过飞机,为故宫博物院捐过几十件珍贵文物为国家保住了四千多片商朝甲骨的译坛泰斗的家”? 记者发现范玮丽的思绪已经回到她第一次走进杨宪益家中的情形。当时,92岁的老先生已经同病魔有过几次交手,“他的右手、右腿都已不听使唤,坐着同我们一握手,并一再道歉,腿不好,不能起身。”范玮丽打开手提电脑给记者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留影,范玮丽坐在老人身旁,老人的脸上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安详友人王世襄的题字“从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悬挂在客厅侧的墙上,古旧得辨不出颜色的条案,书柜里满得要外溢的外文旧书,墙上的字画,无不散发着古朴与宁静。 “我对先生的敬仰,对先生的爱戴,在那一刻凝聚成股强烈的愿望:我要陪伴先生,了解先生,我要写杨、戴的传奇爱情和他们戏剧般的人生。于是有了我每周造访小金丝的难忘经历。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每周一次,范玮丽与老人相视而坐,如清风拂面。”我们谈文学谈翻译,谈他和乃迭的永恒爱情,从诗情画意到颠沛流离,谈他们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我们谈当代人的爱情短暂,婚姻易变,谈当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理想缺失甚至谈我自己的人生惶惑……我们就这样,天南海北,想到什么聊什么。”渐而久之,范玮丽俨然已经成为杨宪益的家中一员。范玮丽决定写杨戴的传奇故事之后,除了定期去看望杨宪益,还满世界去搜集杨戴的相关资料。 “我给他看我去牛津寻找他和乃迭的大量照片,让他想起留学时在切威尔河的美好时光。我告诉他在大英图书馆读到许多乃迭给亲友的书信,那是记录中国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赞叹乃达很会写信也很能写信。” 杨宪益生坎坷,牢狱之灾、丧子之痛,也许就因为经历的风浪太多,即令他面上一无愁苦之色。没有“名山事业”的想头,杨老对自己的文字不在乎过去不在乎,现在就更不在乎,每当谈起他与戴乃迭的成就和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卓越贡献,老人也是短短一句:没什么。“我惊叹他把一尺多厚的《资治通鉴》翻译手稿轻易送给了国外汉学家,他说没什么汉学家也想翻译《资治通鉴》,他的译稿也许有参考价值。去到他家的客人可以随意拿走想要的书籍或者喜欢的东西。” 然而他当真什么都不在乎吗?范玮丽说起杨宪益先生的爱国情怀,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果他什么都不在乎,就不会有抗战时的携妻子回来共赴国难,而就此一回,见出的正是赤子之心。之后历经种种磨难,但二人相濡以沫,从未后悔过当初的抉择。 80年代杨家有“杨氏沙龙的美称。许多当代的文人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