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诚信凋零在孩子们心中.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让诚信凋零在孩子们心中

别让诚信凋零在孩子们心中【摘 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诚实守信,这曾经被中国人视为比生命更重要信条,在当代社会却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影响到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诚信体系,归根到底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其中学校诚信教育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校诚信教育具有高效性而不流于形式,需要许多教育因素协同作用。 【关键词】 诚信 教育 反思 “诚信”即“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道德原则和行为原则,也是中国人一直尊奉的立身治国之本。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瑕疵。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已经对青少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在此背景下,重塑诚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既有赖于社会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众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也有赖于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教育。 1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学区内教育资源,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教育本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是,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甚至以智代德现象。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要解决这一难题,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考评学校时引导德育为先。其次,还要从制度上、政策上、经费上保障学区内所有学校都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求优势学校利用在管理和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设施等硬件上的优势,与相对弱势学校建立手拉手互助关系,发挥优势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推动了城乡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这将为所有学校有效开展包括诚信在内的德育提供前提条件。 2 学校要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让教育者带头起到诚信示范作用,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学校的诚信教育要收到实效,要求校园内教育管理人员用实际行动打造一个诚信的校园。首先,学校领导要遵循陶行知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杜绝教育中的弄虚作假,同时要建立校内监督机制;要对教师组织培训,定期学习,熟悉掌握“诚信”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其次,“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老师,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学校教师应该带头讲诚信,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做诚信的表率。 3 学校诚信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 首先,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诚信冲突的情境。教育者可以把诚信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以学生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以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其次学校要创建真实的道德情境,如校内考试设立无人监考考场等,以促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真实生成。 其次,诚信教育要遵循德育长期反复内化规律。道德发展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诚信发展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需要多次反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德育应以日常规范为切入口,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浸润与持久养成。学校诚信教育要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明礼守纪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日常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诚信教育资源,而且这种日常生活的浸润才是诚信品质真正内化的途径,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这一宝贵资源。 4 学校要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学校诚信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诚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教育不能仅靠学校孤军奋战,要把对学生的学校诚信教育与家庭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向学生家长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让家长明白自身垂范作用的重要,懂得如何培养子女的诚信意识。这样家校互动,能有效克服诚信教育中“5+2=0”现象。 总之,为了让诚信根植于中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国家继续谱写文明古国的新篇章,学校诚信教育需要教育者提高认识,遵循规律,创新方法,认真落实,那样中国的青少年才能以“诚”为舟,以“信”为径,行在人间正道。(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新型人格滋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苏教科规领【2008】1号)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