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CT及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包虫病CT及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

包虫病CT及MR诊断及新技术进展[摘要] 泡型包虫病(A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 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本文针对肝泡型包虫病、肝外转移泡型包虫病的病理学研究、影像学诊断研究及新技术作综述。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影像学研究;肝外转移 [中图分类号] R383.3;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005-03 泡型包虫病是一类在地理上广泛分布于于北半球农牧区的少见人畜共患病[1],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农牧区,主要分为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AE是包虫病中发病率较低的类型,因其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且具有类似恶性肿瘤不断向周围组织侵润性生长的特点,对患者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肝泡型包虫(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易于误诊为肝癌,又被称为“虫癌”。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包虫病诊治进行了大量辛勤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研究结果,因HAE在形态学上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类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其中关于超声CT、MRI等影像学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泡型包虫的病理表现 蒋次鹏[2]将AE大体形态分为巨块、结节和混合三型,以巨块型为多。部分巨块型发生中央性坏死后崩解液化后形成假囊肿。AE标本肉眼观由许多淡黄色或灰白色小结节或小囊泡组成,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囊泡腔内有少量稀薄液或豆渣样物。显微镜下无数囊泡群周围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致形成泡球蚴结节。毗邻囊泡群组织可发生单个或多个肉芽肿反应,甚至发生大量肉芽肿样增生改变,病灶周围肝组织可发生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大量的钙盐沉着通常见于陈旧病变。光镜下观察发现泡球蚴增殖方式有内殖性芽生和外殖性芽生,前者又称为膈膜样芽生,通过此方式将母囊泡分隔为2个小囊泡;泡球蚴通过后一种方式不断产生大量的子囊和孙囊,向周围组织侵犯,如肝门、胰腺或肾上腺、下腔静脉等,成为HAE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主要原因。 2 肝泡性包虫病灶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因AE几乎全部原发于肝脏,HAE研究成为包虫研究的重点,基于泡球蚴病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规律,HAE的特殊影像学特征可归纳为病灶浸润、钙化、液化空洞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可同时表现[3]。超声、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各自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了以上病理学类型。 2.1 肝泡型包虫病B超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B超具有方便携带、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常见的体检、大规模筛查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误诊率较高。在超声检查时显示肝脏增大,HAE病灶显示为低密度与高密度共存的回声光团,周边模糊,后方声束衰减,病灶内及边缘可有散在钙化点或不规则的斑片状钙化强回声光团伴声影。病灶液化空洞特征表现为“空腔征”[3],指在不均质强回声光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无回声的大块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 2.2 肝泡型包虫病的MSCT的影像形态学表现 CT可准确定位HAE病灶,显示病灶的数目、类型、体积、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尤其可显示钙化及其演变过程,诊断准确率及表现的信息量高于超声。大多数学者将HAE病灶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实质型或巨块型,Ⅱ型为结节型,Ⅲ型为混合型。平扫时HAE病灶多呈团块状、结节状混杂密度影。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病灶大小不等,直径甚至可达30 cm。病灶边缘不光滑,邻近肝实质可受压萎缩,健叶或段可代偿性增大。病灶内部见环形、半环形、不规则、片状或小结节样钙化是泡性包虫病的CT影像特征,病灶靠周边部分钙化较少见,钙化常围绕在坏死液化区周围。增强后病灶边缘区可见不规则的强化区,坏死液化区不强化,但因为周围肝脏实质的强化而使病灶境界变得清楚而类似“地图征”,病灶范围略大于平扫图像显示的范围。病灶可突破肝被膜生长,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同时也可压迫肝内胆管致不同程度的胆管梗塞,远端胆管扩张。 2.3 肝泡性包虫病的MRI的影像学表现 肝泡型包虫病灶MRI检查时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混杂信号肿块,内部坏死液化呈空腔样,肿块周边的小泡球蚴不断向周围肝组织呈蟹爪样蔓延,引起低信号的“晕带征”[3]。病灶内及边缘颗粒样及小结节样钙化有助于诊断,但MRI对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注射GD-DTPA 增强扫描病变区多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有时肝静脉、门静脉内可见泡球蚴“栓子”。Kodama等[4]报道的3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50个病灶的MRI表现,其中96%的病灶显示有小圆形囊泡,52%显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