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新变化及写作指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命题作文新变化及写作指导

高考命题作文新变化及写作指导 在大海上采撷浪花,在路途中寻觅小径 ——高考命题作文新变化及写作指导 李强 如果以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近20套试卷的作文题为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越来越宽泛、宽广、宽大的趋向。也就是说,命题者所给的只是一个较大的写作范围或是一个较为宏大的观点。 例如,上海卷的“他们”,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天津卷的“人之常情”,江苏卷的“好奇心”,等等,所给内容都是比较泛、广、大的。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等,与前者相比内容虽然稍稍显得“窄”了些,但就题目本身看,涉及的内容(观点)仍旧是比较“大”的。 看来,给考生一个“大”的写作空间是高考命题作文的趋势。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考生面对茫茫的大海,往往采撷不到一朵自己喜欢的浪花;面对茫茫的路途,常常寻觅不到一条自己需要行走的小路。于是乎,自己的作文也就进入了一个宽泛、宽广、宽大的写作“误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所以,面对高考作文题,写作材料的选择似乎对作文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训练”自己的“选材”呢?我一直这样认为,作文复习或练习的重要一环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采撷”“寻觅”日常阅读中、平时生活中的事或物,进行与作文题目的最佳链接。 在每个人记忆的仓库里,都有许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画面和故事。它们有的是我们课堂学习中积累的,有的是我们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的是我们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总之,我们记忆的仓库里都有一本本厚厚的”相册”,那里面有着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的“材料”。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能够把这些材料“搬”到我们的文章中,那还只是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想写好作文,要使得自己的文章达到“发展等级”,就必须学会对记忆仓库里的那些画面和故事展开最佳的链接。这样的链接应该是独特的,创新的。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显示出它鲜活的魅力。 看到作文题的第一反应,常常是阅读作文材料后最简单的联想。例如,看到“逆境出人才”,马上会联想到遭受宫刑的司马迁,近乎耳聋的贝多芬,举家食粥的曹雪芹,身体残疾的霍金、史铁生、张海迪等等。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最直接也最容易,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它们简单地“叠加”起来组合成我们的文章,但这也仅仅是作文的“基础等级”。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完成了最简单层面的链接,并没有作深层次的联想。 面对无数的浪花,你会采撷哪一朵?面对众多的路途,你是否会寻觅一条便捷的小路?司马迁、贝多芬、曹雪芹他们创造奇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霍金、史铁生、张海迪他们成为人才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再联想下去,那么一个个答案就会凸显出来。我们的链接也会产生新的发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