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发地质学课件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油田开发地质学 2013年10月-11月 联系方式 林腊梅(1979-) 博士 讲师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油气资源系 工程楼C座435 QQ:250645642 石油工业:上游 — 石油生产(勘探和开发) 下游 — 石油加工 ★ 勘探工作的目的:经济、快速地发现油气田,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探明盆地内的主力油气田; ★ 开发工作的目的:发现及基本探明油气田后, 经济快速地、以尽可能高的采收率把油气开采出来 绪 论 一、 课程性质 绪 论 油田开发地质学 综合基础地质、石油地质、油气田地下地质等专业知识, 解决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和调整中的具体地质问题。 以油气藏为核心 理论基础 油气藏的形成(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 应用方法 综合各类资料进行油气藏描述,提高钻 井成功率,获取各项地质参数。 一、 课程性质 课程特点 ① 研究内容广泛,综合性强--涉及油气勘探开发中诸多地质问题,采用综合方法和推理研究日益重要。 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在油气田地质研究中广泛应用。 绪 论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安排 绪 论 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习题课8学时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一章 油气田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 第四章 油气运移 第五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第六章 油气田勘探 习题一:圈闭与油气藏分析 第七章 钻井地质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习题二:小层平面图的编制 第九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习题三:断面图的编制 习题四: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二、课程安排 绪 论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 第十章 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 二、课程安排 绪 论 成绩评定:习题20% 考勤10% 卷面70% 参考书: 1.《油气田地下地质学》陈立官 地质出版社 1983 2.《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纪友亮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5 3. 《油矿地质学》吴元燕等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4.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蒋有录,查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教材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国景星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8 《油田开发地质学》 戴启德等,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9 《油田开发地质学习题集》国景星,王金友,2005 绪 论 三、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我国是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天然气易从地层中逸出,易燃,认识早于石油。 1.我国古代对油气的发现、利用和开采 绪 论 3000多年前,周代《易经》阐明天然气在湖沼水面出露气苗。 2000多年前,班固著《汉书·地理志》描述了水面上可以燃烧的油 唐朝李延寿在《北史·西域传》中记载了新疆库车一带的石油沥青 公元267年晋朝张华著《博物志》描述了甘肃酒泉石油的特征, 当时称为石漆水,开始用作燃烧和照明。 科学术语“石油”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   他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后,进一步推论了石油的利用远景。   他还第一次用油烟做墨,即炭黑。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绪 论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穹,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绪 论  我国对石油的应用,最早开始于医药、照明,后来把它用于军事上,进行火攻,制造火药和其它兵器。  用于军事上,最早的记载见于《三国志》,著名的“赤壁之战”曾用“膏油”(当时将石油称“膏油”)灌入柴草,火烧战船。 《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公元576年,酒泉人民用油烧毁突厥族攻城的武器,保全了酒泉城。  北宋时已有了加工石油的作坊—猛火油作,制作烟球毒药、猛火油柜等兵器。 我国古代钻井工艺和天然气开采两方面也曾取得辉煌成就。 公元前256~251年(秦朝),李冰发明顿钻,在四川广都成功地钻了第一口采盐井。 秦汉时代的井井口三、五尺到三十丈,深二、三丈到六十余丈,用竹、木把井壁四周锁迭起来防止坍塌。 宋朝,1040年以后,改大井口为小井口,称为卓筒井。 1820年,已可钻1050~1400米深的井了。 明代,我国的钻井技术已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 绪 论 宋末元初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