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肥的溶解性本身很好,那有没有可能参与到我们在西北 - 191农资人
北京金岳霖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李玉斌:大肥的溶解性本身很好,那有没有可能参与到我们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大的工程里面去?
农业部农机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首先说一下大肥。特种肥料不仅仅是小肥,大肥某种程度上做好了也有它的特殊效果。比如从复合肥本身来讲,同样是三个15、三个16,为什么老百姓愿意多花钱去买进口的?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同形态养分的合理搭配,造就了肥料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比较特别,所以今后复合肥多从形态上提高含量。
第二个问题,关于您说的普通复合肥在水肥一体化,或者说是灌溉施肥里面能不能用,我觉得要区别对待。现在国内的水肥一体化的设备差异很大。有高端的,从以色列进口过来的,投资也比较高,水溶肥要求纯水溶。有一些低端的,水不溶物的含量稍微高一点也没有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国家的水溶肥的标准,定的是5%水不溶物含量。叶面喷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用在喷滴灌上,这个含量就太高了。在云南开了一个会,已经通过一个新的化工的水溶肥的标准,水不溶物的标准就是0.5%。
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宽远:我是北京新禾丰公司的。我有两个小问题。登记制度规定了含量、成份,但搞测土配方又是个性化,不同的地方甚至一个县不同的村都是不同的配方。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实际上跟登记上还是有冲突的,因为登记也耗费时间、费用等。还有一个问题,我上次听一个老教授的报告,他说我们说的水肥一体化,在国外已经上升到营养施肥,就是根据作物的不同阶段施肥。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更精准?不知道国内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发展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参考一下?谢谢。
农业部农机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搞测土配方施肥要求的就是配方精细化,造就了我们在生产中需要的肥料的配方的多元化。而我们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复混肥是需要登记的,并且登记是需要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生产厂家。这是一个矛盾,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在积极解决。
一个是强调让肥料登记简便化,可能大家现在已经注意到了,现在已经要求肥料跨省备案不允许收费,不允许要求做实验,拿到原来的证就可以登记、备案。另外,复混肥的登记不需要做实验,因为你做测土配方施肥的时候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用得到的大量资料直接去登记,不需要登记机关单独安排试样。这是从简便化角度来讲。第二个,从企业来说,如果真的为每家每户一个个地做小配方,现在看来也不太可行。我们比较推崇的是大配方小调整。就是相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土壤中的磷肥、有的地方甚至钾肥和微量元素,运用的差距不太大的,就以某一个元素为基数,其他的做一个,比如说氮和钾可以从追肥里面进行调整,这样也让生产企业能够把配方适当地集中,保证生产的批量化,防止成本过大。
第二个问题,关于营养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比较精细。过去的施肥和灌溉如果相当于吃饭和喝水,现在的灌溉施肥就相当于打点滴,所以这里面不光有养分的含量,更要注意养分的形态。实际上就是说要精细管理到每一种养分,在不同生育期的需求,甚至还要管到不同养分形态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需求。我觉得现在把这个词换成营养施肥,很有必要,也更加科学、合理。包括灌溉施肥和农业生产,我觉得在大水漫灌的地方,引导农民搞渠灌、喷灌、滴灌,滴灌的地方搞水肥一体化,搞水肥一体化的地方可以引导到营养施肥。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干,中国人一定能干得比别人好。
原农业部农业厅厅长、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段继贤:谢谢高处。不仅回答了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我们开发新产品时配方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谢谢。
上海汉和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浙江总经理王秀群:我是上海汉禾的。我们面临低端的东西加一点激素的这类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多技术产品的价值比较高,推到农民手里,加上一些附加值,价格就比较高了。肥料实实在在的养分没那么快,但是国产的假冒伪劣产品里面加一些激素,效果比真正进口的生物肥的效果还要快。这样农民觉得国产的又便宜见效又快,进口的三五天还不见效。这一块,以后如何规范市场?
还有查肥料时,农业执法的很多评判的标准是按农药的来,工商只管包装。包装我们又面临登记范围的问题,登记一个登记证需要六到八万块钱,那每登记一种作物才能在后面写一个登记范围。这对我们企业的压力就比较大。
再一个就是有一些小肥走农药渠道,像这种加入生长调节剂或者激素的,相当于农药加隐性成份。如何来管控这个问题?
农业部农机推广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这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按道理不是我来回答。我是这么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假肥料在慢慢的减少,并且减少的比例比较大。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或者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讲,已经翻不起浪了。问题主要出在新型肥料这一块,据我测算从数量上来讲,假冒伪劣肥料占肥料行业的比重不超过3%,所以对国家的肥料安全没有构成重大威胁。但是新型肥料代表着技术的进步,也是行业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