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文彪 还一片绿色给家乡
王文彪 还一片绿色给家乡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中国第六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是亿利资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会主席王文彪的家乡。
这是一个让人有复杂情绪的地方。
旁人的想象中,这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浑厚、一望无际,在王文彪的记忆里,大自然除了赋予家乡与生俱来的豪迈寥廓,更有着外人难以想象的悲壮与恶劣。当狂风席卷着黄沙扑面而来,堆满公路,堵上屋门,生疼生疼地打在脸上,任所有的理想主义气概都会瞬间化为乌有。
作为地地道道的内蒙人,魁梧的王文彪从没有彻底离开过家乡和那片沙。他就在这大气与悲凉、美好与丑陋的两极之地出生、成长,内心里曾经期望躲避沙漠,又被命运推进了这无边的昏黄中,去完成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与沙漠和家乡的命题。
与盐碱和黄沙的对话
1988年,身为杭锦旗政府秘书的王文彪,突然放下“铁饭碗”,转身走进沙漠深处的杭锦盐场。杭锦盐场临哈啦芒奈湖,以湖水中天然混生的盐碱硝为主要原料。不过,比盐场更为出名的是这里的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没路、没电、没水、没通讯,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被当地人喻为“四无三缺”,“来得容易走得难的簸箕湾”。
第一次到盐场,王文彪坐汽车从镇上出发,60公里的路走了大半天,手里还得拿着铁锹随时准备下车挖沙“开道”,否则寸步难行。而这段路要是牧民们赶着骆驼走,则需要三天。盐场用一副凄凉的模样回应了他的满腔热情――厂房走廊的尽头拴着两头黑毛驴,一大一小;屋子里四个工人抽着烟打扑克;漫天黄沙,连盐湖也快给埋了……王文彪里里外外地转,然后留了下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我就不信守着金湖没饭吃!”时隔20年,昔日颓废的盐场早已蜕变成上市集团公司,身价不菲的董事长王文彪回忆起那段资源浪费的往事,还是急得手拍桌子拍得啪啪响。上任之后,他没有再放任杭锦盐场一盘散沙,而是吹响集结号带着职工一起往前冲。1995年,王文彪在盐场和三户小型化工厂基础上,成立亿利化工建材集团,亿利宛如一粒种子,在浩瀚流沙中艰难生根发芽,舒展出一片绿荫。
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也自此开始――一边是利用,一边是改造。“绝对不服输。”草原民族特有的倔强被用来作为谈判的砝码,王文彪有礼有节,毫不退缩。
因为要发展,所以要产品外运;因为没有路,所以与货站百十公里的直线距离在当时要绕出三百多公里才能到。只能修路。修一条公路穿越世界第七大沙漠,望着无尽的黄沙,大家都觉得这是神话。
王文彪顶着压力,经过数次调研、论证,最终与多方共同商讨的结果还是修建穿沙公路。1997年,资产只有5000多万的亿利公司,在当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下举债筹集7500万元,穿沙公路正式动工。在风沙中,在烈日下,筑路的进程始终没有停下。1999年,公路贯通,全场65公里,贯穿库布其沙漠南北。这是中国第一条穿越沙漠,解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第一次开车从公司到镇上,王文彪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拿把铁锹开道了。公路两边的景象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地有了民居,有了商店,有了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路上的车也从三三两两到川流不息……欢喜写在民众脸上,效益显在公司的账户上,责任压在王文彪心上。他不敢放松,风沙在沙漠中“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绝不夸张,一夜之间可以挪动几座沙山,更别说埋一条公路了。怎样保住这条来之不易的生命线,王文彪继续迫切地寻找对策。
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沙漠中的路是王文彪自己趟出来的,剩下的问题仍旧靠自己。王文彪带着员工继续探索,最终摸索出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方式给路镶边,通过围封补(飞)播,巩固修路成果,在修路过程中发现固沙的办法,“不仅可以守住路边,还可以深入腹地。”
草木一片一片地在沙漠中生长起来,后来,王文彪带着亿利在库布其沙漠中又修了四条公路,纵横贯穿了沙漠,绿化也随着公路延伸到沙漠深处。
“当初修路,肯定没有达到现在保护环境、造福百姓、回报社会的思想高度,但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为了生存。”王文彪为他所奋斗的第一个十年客观地总结为“被动应对”,支持他步步惊心又从不动摇的信念唯有“生存与发展”。
有人替王文彪和亿利总结一路走来的足迹:一条路、一片绿、一条生态链,最终形成一个产业。没错,但似乎不止于此。除非尝过裹挟在狂风黄沙中的绝望,体味过在40度高温下种树难耐,敢于在广阔得让人方向莫辨的沙漠中挖下第一锹、种上第一棵树苗,或许才能够真正体味到那绵延几百公里、5公里宽的防沙护河工程带蕴蓄的真正力量。
沉淀在生命中的草原情怀
没有人能够想象王文彪会再次走进茫茫沙漠,如此义无反顾。儿时,王文彪的梦想是“远离沙漠”,母亲曾吓唬年幼的他说“沙漠里有狼”,生活的贫苦也让他从小对这片昏黄有着天然的恐惧。“与沙为伴,以沙为患”,这是王文彪成年后回望成长时的总结。
但是,回来的理由更加充分―
文档评论(0)